他们在做游戏。不过就是一个人背对着大家站在讲台上的那张桌子上,不过就是一米多的高度,不过就是桌子上的人朝后翻倒,讲台下的众人伸手去托住那个倒下的人,接住他,不让他摔到地上,不让他受伤。就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却被他们弄出了极具挑战性的仪式感。
“加油!加油!加油!”
“放心吧,放心吧,放心吧!”
“倒!倒!倒!”
“相信自己,相信我们!”
就是这些口号,翻来覆去地喊。欢呼、鼓励、叹息,阵阵喧嚣。忽而又很宁静,桌上站着的人似乎做好了准备,鼓足了勇气,他要朝后倒了。大家立即屏息静气,等待着,然而可能还是没鼓足勇气,或是还没准备好,他没有倒下来,大家又唏嘘失望一次,接着再次动员他,又“加油,加油”地喊起了口号。
这个游戏名叫“信任背摔”,有比较细致的关于向后摔者的站立高度、承接者的动作要领、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等游戏规则,有较为周详的关于海绵垫等运动防护设施配备及穿戴的要求,有训练和培养自我挑战、团队协作,相互信任、沟通与默契,以及勇敢、果断等意识和能力的目的和意义。
不过,一般情况下,删繁就简,因地制宜,大家即兴、随机地玩起这个游戏,把它简化成了一个人站在桌上闭眼朝后一倒,一群人在他背后伸手去接的形式。就是图个好玩、刺激、热闹、有意思。有时候是停电了,没法上晚自习又不准回宿舍时的一个休闲小游戏;有时候是节庆晚会上的一个趣味互动;有时候是课间胡闹。不管在哪种情况下,这个游戏都会莫名地生出一些仪式感。
那站在桌上的人会紧张,会踌躇,会犹豫,会反复纠结,会有终于下定决心孤注一掷向后倒的一刻;那站在桌旁的人们会紧张,会喊口号,会鼓励,会团结一心,会集中注意力,会有合力迎接的一刻。
跌落者和承接者,游戏中就这两个角色,但我更愿意选择做旁观者。有兴趣参加的人轮番上去,我也有兴趣,但我的兴趣在于看。我作为那个看的人,既得想象和体会跌落者的心情,又要想象和体会承接者的感受和情绪。我觉得我不比他们轻松,我跟站在高处准备朝后倒的人一样纠结、紧张,我也跟在底下准备承接的人一样期待、尽力。
没关系的,一大帮子人呢;没关系的,又不高,没什么可怕的……我像站在高处的人一样想。
相信我们吧,没事的,我们能保护好你,能接住的,放心吧……我像站在低处的人一样想。
有时,在游戏刚开始,没人愿意第一个上桌子时,他们也想选个身材矮小的先上去试试,好让大家放心参与,那时会有人提议让我上去。
我是很难被他们说服的,我顾虑太多。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我到底是怕高、怕摔,还是怕冒险、怕把全部的信任都交给别人。也许我并不怕这些,只是不愿意站在高处,不愿意被碰触,不愿意大家都望着我,期待我倒下。
有个大个子男生被选中了。他个子最高、体重最重、性格最温和,特别好说话。别人三言两语,他就同意了。
他乐呵呵地笑着,攀上了那张桌子,面朝着大家,那红扑扑的圆脸上荡漾着兴奋的微笑。他十分信任大家,一点儿也不胆怯,一点儿也不踌躇,一点儿也不犹豫。大家准备好了,喊出口令的那一刻,他转过身去,几乎什么也没来得及想,就毫无防备地随着那声“倒”朝后倒下了。
出乎我的意料,在他庞大的身躯朝后倒下来的一刻,大家不约而同地下意识躲闪开了。那个男生的后脑勺重重地磕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沉闷又清脆的“咚”的声响。
我没有看到他哭,他表情木然。那些缩回手去、下意识闪身躲开的人,估计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本以为只是自己一个人下意识退缩了一下,谁知道其他人居然也躲开了呢。要是其他人不躲,不就接住了吗?或许因为他太胖,都怕他砸着自己吧。
过几天,大家就会忘了。大个子男生也会忘了。毕竟桌子并不高,毕竟大家没有恶意,毕竟是个游戏,毕竟他受的伤不重。过几天,我也忘了。但许多类似的事,你说忘了吧,其实也并没忘。记忆的仓库啥都装,你进去,会发现里面东西挺多,可以不记起,却不会消失。它们在那里,在就在吧,不必管它。你要是去分析,就掉进了流沙一般的陷阱,它们像沙粒一样多,多到数不清。
在我见过的有限的游戏里,我觉得最复杂和残酷的就是那个往后倒的游戏。我看见那个大个子男生朝后倒下去,摔在地上。有人尖叫,有人躲闪,有人哈哈大笑,有人愣怔着,有人跑上前去扶起他,有人帮着揉他的后脑勺。
我独自一人时,在脑海里进行过那样的训练,朝前,朝后,睁眼,闭眼。我在想象中尝试过很多次,无论怎样我都无法放下心来朝后倒下去。
他们说这个游戏的名称是“信任背摔”,可以锻炼人们在团队中的团结、协作、胆量、勇气、信任、沟通、应变等多种能力和素质。
我以为,那个敢于朝后倒的人,除了要信任团队,还需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相信自己的行为及结果,相信无论别人和环境怎么变化,自己都有信心和能力去把握和承担结果。我把这个游戏命名为“不怕万一”。
我不想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