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古而不涩 言简意赅

时间:2023-10-28    来源:馨文居    作者:鲁文可  阅读:

  古而不涩 言简意赅

  —读《孝经》《素书》札记

  近年来,买了一些“国学”之类的古书,读了几本之后随笔写了几篇文章。因此,春节期间,家里的晚辈们和我谈起读书的话题。依据他们的工作实际和文化基础,我向他们推荐了《孝经》《素书》和《大学》。为何?从我读过的感受上有三个理由;精短、易懂、实用。这几本虽然名曰“书”,实际上就是三篇文章,分别都是2000字左右,实乃短小精悍,单纯的翻看一遍,也就半小时;文字上雅俗适度,文义浅白,基本上没有诘诎聱牙的晦涩字句,易读易懂,即便不看译文,也能明白大体意思;内容上没有多少艰深玄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明白晓畅,知易行易。如果不是做学问研究,只要把这几本能够读透,也能大体了解以儒道学说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还能懂得一些“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道理,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是很实用的,早看早受益。

  事实上,我对于这三本书,也是近年才看读了几遍,之前不仅没有读过,根本不知道还有《孝经》《素书》这样的书。偶尔在网上发现其书名,好奇求知的yu望诱使我购来,细细的品读了一番,得出以上理由。真可谓:“不读不知道,读了方知妙。迟读有悔悟,亦作老来俏”。

  《孝经》,顾名思义,就是讲孝道。与其他儒家经典相比,其内容专一通俗,普适性强。全文虽然分为18章,也只有1799个字,每章平均百字左右,十足的袖珍本。在行文上,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大多是“子曰”,仅有几章为“曾子曰”,各章结尾又大多引用《诗经》的诗句进一步印证前文。《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全文的主旨。接着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五个等级的尽孝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第七章立足天地人“三才”,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在此基础上,按性质、有层次的阐发了“关于孝的道理”“行孝的方法和作用”,倡导“孝治天下”、“孝道教化百姓”。内容有所不同,但意思一样,也不难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无非就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尽量供养好,让他们高兴,少为自己担心;父母病了,要尽量伺候好;父母去世了,要把丧事料理好;逢年过节,按时祭祀;要时刻想着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同时还宣扬了“孝的等级”观念: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难能可贵的是,《孝经》也不是一味鼓吹愚忠愚孝,《谏诤章》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遇上不应该的事,当儿子的得向父亲争取不要干,当臣子的得向君主争取不要干。《纪孝行章》还对孝还提出更高的标准:“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这就要求尽孝要做到: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总之,《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了“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即便不读此书,也都懂得。按照一般理解,“孝道是中国固有文化的精华,而《孝经》是阐发此种精华的典籍”。读罢《孝经》,我认为,此说未必允当,也不全面。《孝经》一书,虽也谈孝,但核心却并不在阐发孝道,而在以“孝”劝“忠”,“移孝于忠”,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孝与忠是相通的,“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对父母的孝可以转化为对国君的忠,要求臣子对国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从这个意义上说,《孝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文化”,而是倡导“忠孝两全”。今天读《孝经》必须用新的观点和材料,对其作全面的考察,给予正确的、公允的评价和理解,对信仰的忠诚和对亲人的孝敬并不是矛盾的,“小孝”服从“大孝”也是有道理的。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素书》,之前未曾耳闻,更不知其意。一次偶然从电视上听到“张良得《素书》”历史故事:汉相张良浪迹到下邳,意外遇到了隐士黄石公。黄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替他穿鞋,还经过三番五次的考验,最后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素书》传给了他,并告之:“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后来张良果然凭借《素书》中的智慧,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变成了一位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成为一代名相,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洒脱安逸地度过晚年。听其故事神乎其神,真假难辨,却由此引起我读《素书》的兴趣。

  望名思意,《素书》之特点就在一个“素”字上。“素”有“本来”“质朴”之意。读过之后,真实感到《素书》的确是一本传达质朴道理的书,但如果把其无限抬高为“谋略奇书”“智慧大全”,则有些过于吹嘘。《素书》仅有1360字,132句,有点类似后世的“语录体”,表面上是通俗简易,实则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务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全书共分六章,开篇为“原始”章,类似全书的导语或概述,阐明了本书的思想体系,原文很短,不妨记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看,这行文简洁明了,内涵博大精深。接着,按照“道、德、仁、义、礼”分五章作了进一步阐发。我读后的理解是,全书大体讲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为人之根本、立身之道理是“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缺一不可。为人处世如能具备这五种品质,就·一定能建功立业,达到人生目标。二是阐述了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原则。根据人们各自的才学和行为,把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强调一个人要成功,就要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用。三是教诲人们如何修身正己、如何做人处世。比如“博学多才、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如此通篇的格言警句,将儒、道学说兼收并蓄,教人加强个人的修养,处理好各方面人际关系。四是扼要总结了领导谋略、安邦治国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其中不仅包括道德仁义、诚实守信、扬善惩恶,宽容大度、正直正义,还包括了民主法治、廉洁勤政、强国富民、和谐安定,等等。五是从“礼”的角度提倡奖赏刑罚要分明,要合情合理,法律制度要简单易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样一本薄薄的书,读下来很简单,理解上也不难,能否记得住、会使用,那就因人而异了。单纯从语言风格、书写特色上而言,与《大学》很相近,短小精悍,易读易懂,具着独特精湛的文学修辞特色,全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顶真,反复运用,使的文章既有节奏性,还达到了突出主题思想的效果;从思想内容上比较,《素书》要比《大学》宽泛的多。《大学》就是单纯阐述“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思想深邃。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之前曾读过的《增广贤文》,从表面上浅层上的感觉,与《素书》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现象高度概括,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讲如何做人、谈如何处世、论人生哲学,宣扬礼仪道德,传授人生智慧,语句通顺,易懂易记,融通俗性、实用性于一体。这几本书,大道理是一致的,只是切入点不一样,年轻人或者没有充足时间读古典书的人,先读一下《孝经》《素书》《大学》这类短小精悍的国学不失一条捷径。

  我对读书没有多少期望,只是把读书作为“旅游”,享受典籍中那些故事和哲理。出去旅游是通过风景饱眼福,再好再美的风景也仅是一看而过,留不住搬不回。“旅游”变“旅书”,钻进书里,穿越时空隧道了解古代文明,聆听先人聊故事讲哲理,也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我岁数大了,且脑子笨,读了记不住,就养成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随即信笔抄点写点“笔记”“心得”之类的“小东西”,权作对读过的书再回味一番,印不在脑海里就记在文章里,深一步享受典籍中那些故事和哲理。

  拼凑而记,不过如此。

  2023年2月2日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