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总觉内心荒芜,不由翻捡手边的书,吴玲的散文集《比梨花白》,让我眼眸一亮。这些字带着与岁月缠绵悱恻嘈嘈切切后的饱满鲜活,执着地跑到跟前,与我眉目传情。这是吴玲用汉字串出的岁月的醉红,而这香糯酥软流光溢彩的醉红,萦绕在她行走天下的足迹里,她回眸故乡的乡音乡愁里,她品味天下美食的柔甜软酸里;这醉红漫过她家乡扑地撒娇的老鸹眼、地捻子,带着母亲手工制作的年糕醇香,辉映着赤阑桥畔汤汤的流水,融入安庆路六安路长江路桐城路的流年碎影里……
作者在《比梨花白》里,任性地织布出一幅文字的锦绣,让我眼波流转,心地如镜,对文字生出爱惜之外的迷恋。我开始让这些字来暖我。仿佛,我又走进了竹海,于细碎的竹叶间享受山风的清凉;仿佛,我又赤足和海滩相遇,让温软的沙粒与脚趾纠缠;又仿佛,我回到绿皮火车抵达的故乡,听着村里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吴玲文字氤氲的醉红,先将我灌醉,再将埋没的时光一一拾起,让每一寸迷失的光阴,再回归到我的手边,让我重新流连。“一直不愿意相信村庄要夷为平地……以为一生一世都会待在这里,谁知过着过着,我们都生活到了别处。”这是吴玲作品里的金句,碰疼了我的乡愁,也碰疼生活在别处的读者的乡愁,这带着执念的文字,引领着大家跟随作者,一起叩问一座村庄的一生到底有多远,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多远?这文字蕴藏的内力,直把人心生生拽住,拽得生疼生疼,却仍旧不肯放手。吴玲把花草和稻禾,把清亮的水流、坚硬的粮食,把懵懂的鸡鸭和倔强的老牛,都装进文字的魔袋,变幻出一幅山远地阔的图画,给日渐远去的旧光景,奏响一曲和着袅袅炊烟的笛音。这是《比梨花白》中属于乡村的醉红。
而属于城市的醉红,则多了一些诗性和小女子的娇艳。那是属于城市人的乡愁。男人街、女人街、步行街,面店、米店、裁缝店,修伞铺、配钥匙铺、洗衣铺,贵妃凉皮、麻辣串、炸米糕、炒蚕豆,这是弥漫在小街小巷里的人间烟火,是流年时光里的城市记忆;赤阑桥、包公园、月潭庵,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作者用纤纤素手,牵着柔绵的青春丝线,将这些城市的醉红,串成金圆玉润的珠串,给被时光埋没的平庸日子,一份惊艳。
关于亲情和成长的文字,是书中最温柔痴情的表达。作者这样写母亲:“母亲蹲在菜畦里,地上已经堆了许多摘干净的生菜、芫荽、大蒜。这是母亲的习惯,每次回家,车里装着的不是母亲收获的山芋、玉米、花生,就是各种时令蔬菜。”母亲以独有的方式,向女儿表达着爱和亲情,而父亲的爱则是含蓄的:“不记得你温暖的大手是否牵过我曾向你遥遥招着的小手,像我为人母后牵着小儿的手一样。”而女儿对父亲的爱,则让人情不能已:“我甚至没有抚摸过你的脸,而现在,我一遍遍抚摸你带有几分微笑柔软的一点点冰凉下去的脸颊,可你再也感觉不到。憋了太久的泪,才突然倾泻。”“父亲,如果我知道我们在人世间的缘分只有四十年多一点的时间,我必会舍弃一切,竭尽全力完成你的心愿。”如诉的低语,唤起世间痛彻心扉的和鸣。“已将百年之后的墓地择好,那里山水怡然,春暖花开”,寥寥几笔,勾描出一位孜孜不倦的教书先生的淡定形象;“记得小儿穿一双雨鞋,撑着一把鼓着两只大眼睛的青蛙伞,啪嗒啪嗒踩着积水玩。站阳台上,看他小小的蹒跚的身影,突然就泪湿眼睫。”为人母者,谁不会为这牵肠挂肚的话抚到软弱?吴玲描述亲情的醉红里,漫漶着滔滔爱河,淹没了每一颗读她的心。
读书作文之余,吴玲喜欢走山看水,每到一处,她即能抓住要点书写那里的景致并适时表情达意,很令人钦佩。周游世界的人多了,而把足迹问候过眼睛抚摸过的地方活色生香记录下来,把个人缜密的思虑融入文字之中,绝非易事。吴玲无疑做得很到位。北京的胡同,皖南的山水,台北的老街,等等,这类放眼看天下的醉红,浸润着自然湖光山色的水汽,散发着作者独到的文气。散文里的文气尤其重要,她会赋予文本以超拔的气质,让读者感知到气质带来的灵秀和睿智。
散文是所有文体中最自由、妩媚,最调皮、灵动的文学形式。散文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日常性。尽管词汇是公共资源,但如何以散文的形式消费它,每位写作者,各有各的招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采、胸怀、学养和修为,便会生成什么样的文章。对词汇的合理使用,会使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式样,呈现文华的明媚饱满。这正是我阅读《比梨花白》这本散文集时,获得的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