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母亲照例蹲在大山脚下那口终年汩汩冒出清澈透明的泉水边,小心翼翼地撕下一片片鲜艳的花瓣,用手指捏紧浸入水中后,一边轻轻地擦洗眼角边的若有似无的尘垢,一边自言自语祈求余生能耳聪目明。望着母亲那副虔诚的模样,往事如同连环画般一页页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母亲出生在县城里一户家境贫困的屠户家,因兄弟姊妹多,未走进一天学堂,是典型的"睁眼瞎".在她年满十八岁后,嫁给了憨厚、老实的父亲。与父亲成家立业后,孩子们接踵而至,整整十年的时间,就生育五个孩子。母亲在生养我们的时间里,她几乎没有做活,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全靠会做一点木匠活的父亲,因为收入微薄,我们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这种捉襟见肘的日子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奢望。当时,我们穿着简陋,吃的是玉米粗粮,心里感觉很憋屈,特别与家境稍好的同龄人站在一起时,一种自卑感会莫名涌上心头,感觉很不舒服。每当遇到如此窘况,性格开朗的母亲常会开导我们:"人生如茶,相信只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母亲这番充满生活哲理的话,时至今日仍激励着我们乐观地面对生活。
我七岁那年(我在家中排行最小),为了减轻压在父亲肩上的生活重担,她开始出门到工地上扛水泥、挑石砂等。在天晴的日子,母亲会早早起床,检查粮袋里有多少米,燃烧的柴禾是否充足等,仔细检查直至安排妥当后,她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工地。真是难以想象,身体单薄的她每天不知要来回多少次,肩扛着沉重的水泥,一步一步艰难地迈上冰冷的台阶。有时,汗水拌着水泥灰不小心渗进衣衫,不仅把衣服弄脏,已产生化学作用的湿水泥似无形的嘴,无情地一口一口咬着皮肤,又辣又痛。母亲干活很辛苦,但每次收工回家,她总是带着微笑,从不抱怨。偶尔遇到雨天,不得已滞留在家中的她还是停不下来,除了把家里里外外一遍一遍地收拾之外,她会抽空伺弄屋檐下的那几盆花。那应该是母亲心里,除了我们之外最珍贵的宝贝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驱走了老百姓那种紧巴的日子。富足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们有了富足的心情,我所生活的县城,在清晨或傍晚,会有闲暇的年轻的男女遛狗逗玩,留着白胡须的老爷爷打太极,身体强健的大妈跳着欢快的舞蹈,处处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每当逢年过节,那更是热闹非凡,特别是端午节,人们除了包粽子、煮饺皮外,常会在黄昏时分,一家人手持各种带着芳香的花朵,走进宁静的郊外,选择一口永不会干涸的水井,慢慢清洗眼眶祈求拥有健康的双眼。这就是端年"洗眼睛"的习俗。俗话说:"穷得锅都揭不开,怎么会有闲情雅致养花呢?"母亲起初是不爱养花的,但每逢端午节,见我们为了能拥有几朵鲜艳的花朵洗眼睛,向左邻有舍乞讨的可怜样,在我十二岁那年,她决定在屋檐下种上几盆花。为了节省经济支出,她把往日用过到处补着疤痕但还会漏水的铁盆盛上泥土,种上会在六月期间盛开的月季、玫瑰花。
为了能让花儿准时绽放,母亲在不干活的时日里,常会手拎一把小锄头,给花盆除草松土,有时遇到哪家有剩余的猪粪,母亲会讨来施肥。在母亲精心的照料下,盆里的花儿长得格外茁壮,在每年的端午节前,月季、玫瑰花都会如期的竞相开放,不仅引得蜂蝶翩翩起舞,也时常让路人留连驻足。偶尔听到人们的赞赏,母亲的心里就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也许是日久生情,母亲不仅爱上了养花,而且似乎明白,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花儿。她对家中的那几盆花照料得格外的精心。
时光晃如白驹过隙,母亲挺直的腰杆转眼间日益佝偻,额头布满银丝。母亲老了,但唯一不变的是家中的那几盆花,依旧在每年的端午节前次第开放。而她沿着隐藏于稻禾下阡陌田埂路艰辛行走,以及虔诚地蹲在泉水边用鲜花洗眼睛,孜孜不倦追求健康向上生活的样子,更是让我不感慨:人生无论处于任何困境,都不要放弃追求,有爱在,平凡的日子也会绚烂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