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心中便涌出阵阵思绪。对往事的追忆和一种别样的情致,就像初春的小湖,被林林细细春雨不紧不慢地拍打着,湖面泛起阵阵涟漪静谧而又繁复。那些思绪始终萦绕心头,我想好久没有和那个自己聊天了,借着对这个美好节日的寄思,抒发心底的情愫。
从古到今,月亮在文化的大舞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喜欢在那个安静而又充满意境的晚上,酌两杯小酒,点上墨汁,用毫笔在平展的宣纸上龙飞凤舞的挥洒着愤懑、喜悦或是哀思。或是"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或是"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词句如今被后生们朗朗传唱。谁静下心来想过,作者当时创作这些惊世之作的时候,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心境呢?
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更会有生离死别。比如苏轼,在创作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时候,我想他一定是眼含热泪,饱含着对故去妻子的追忆,对现在妻子的思念,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绝世名句。有时候我们的人生也就像这明月,会有喜悦幸福的阳,也会有悲伤彻骨的阴,但是月还是月,依然娇媚令人生神往,过程即是永恒。
如今的时代发展迅速,新事物如同雨后春笋,充满勃勃生机。然而我还是会在某个午夜梦回那个曾经的故乡,和我的小伙伴们在小河花海间一起抓蜻蜓、摸鱼子、抓瞎子…那时爷爷健在,奶奶很健谈,每逢八月十五是我一年之中仅次于过年开心的日子,所有的亲人们齐聚家中。爷爷奶奶最为宠我,每次都往我手里塞满各种各样的月饼。家人们聚在简陋而狭小的厨房忙碌着,阵阵饭香,欢声笑语溢满整个小院。
那时候爷爷喜欢抱着我,指着天空的圆月笑眯眯对我说"晨娃子啊,爷爷给你讲,你知道这月亮怎么来的吗?为什么这么圆啊?"
"我知道爷爷,你又要讲嫦娥了,我不听我不听,我要听新故事。"
"好好好,那爷爷给你讲天狗吃月亮,话说啊二郎神那头哮天犬……"
时间真的是如同白马过隙,往事依旧历历在目,如今我的老家盖起了二层楼房,用上了各种电器,但是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感觉了。
一个个咿呀学语的孩子都长大成人,老家也像是一件旧玩具,被遗弃在角落,安安静静地等着被再次拾起。曾经的少年已经长大,逝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美好,都寄存在温柔的月光里,抬起头就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