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西河弯弯(大结局)

时间:2024-08-19    来源:馨文居    作者:馨文居  阅读:

  第24章

  初恋情人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初恋毕竟刻骨铭心。素贞想亲眼去看看少华几十年的杏林路是怎样走过来的。犹豫再三,她带着复杂的心情上路了。沿着悠长的西河,素贞向南极目远眺,仿佛看见西河绕芦花湖拐了个大弯与鄱阳湖接吻,凤凰山就在西河尽处。她没有忘记同玉芬在凤凰山上脱光身子晾衣服的情景。

  少华的光芒差点让素贞打了个趔趄。岁月深情的日子,先暂且放置。这一刻,素贞慕名前来采访,她最新发现与过去的是同一种光亮。令素贞眼花目眩,变化之大, 难以置信。少华的内心总是含蓄,锋芒隐藏得太深了。笔锋记录水滴石穿的震撼和灵魂深处的敬慕。岁月曾经低处的影子,唤起所有的事物。不曾想少华是璞玉。令她动容的是,少华仍用盛大的爱心,不经意间使他名扬媒体, 深入人心。让千湖县多了一个亮点,让李家湾医院声名远扬!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几天采访,素贞还是没弄明白,李家湾医院规模不小,投资不少,钱从何来?

  听了余顺生的故事,素贞感到手中的笔分外沉重。

  少华的山丘,积攒太多的能量,异峰突起。这座山, 让素贞相信登高可以摘星辰。“救人要紧”这句话,刻在少华的心坎里,变成事业腾飞的翅膀,飞向远方,使少华和玉芬成为精神与财富双赢者。在山巅之上,素贞采访时发现,有一朵云于峰巅之间缭绕。

  素贞激动地说,我要尽快见到少华,欣赏他的笛声, 更想倾听他的心声。

  *冒然行动

  素贞准备到少华创办的医院里去住一段时间,行话称为深入实地体验生活。看了省内多家媒体关于少华的报道,素贞突然萌发出再见少华的念头。初恋毕竟刻骨铭心,她想亲眼去看看少华几十年的杏林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如果少华真的做了报道中所说的那么多好事,她将收集所有能得到的素材,亲自了解这些事迹的真实性,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为初恋情人歌功颂德,而且要与表姨相处一些日子,这实在是一件令人费解同时令素贞感到尴尬的事。犹豫再三,素贞带着复杂的心情上路了。

  火车在华东大地上奔驰,素贞临窗而坐。无心观赏动感中的湖光山色,她沉浸在这次行动的具体计划中。素贞原是很有名气的省报记者,退休后又是多产作家,潜心创作,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学成就,成为全省知名作家。她的言行中再也找不到年轻时那种浪漫而放荡的影子。时光磨去了她的野性,文笔练就了她的老成。她想到自己的文字要对数以万计的读者负责,因此每写一本书都是那样执着严谨。身份角色,文学操守,促使她想事行事远比少女年代稳重多了。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双方互不信任互相怨恨的现象越来越常见,甚至有人咒骂医生是白衣狼。患者这种对医生的失信状态怨恨情绪催生出医闹专业队、医托个体户等社会怪象。医患纠纷导致医者致伤甚至遇害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医生为了防身戴钢盔上班已不是危言耸听。素贞此行的目的,是想以少华为原型,为医疗界塑造正面典型,让人们在愤恨医疗腐败的同时看到光明所在,温暖所在,为改善医患关系尽绵薄之力。

  出发前两个月,素贞不但收集了所有能弄到的关于少华和李家湾医院的报道,还阅读了不少与少华无关但与医药有关的文章和书籍,了解医药知识,为本次写作做充分准备。不久前,读了一本揭露医药界黑幕名为《医殇》的书,素贞十分震惊。医药腐败谁都有感受,但她没想到会腐败到《医殇》这种程度。本书是素贞本次成行的最大动力。

  素贞虽然是记者出身,但没忘记眼下自己的身份是作家。她清楚,记者和作家虽然都是文字工作者,但两者运笔方法视角取向与题材选择却有明显区别。作家的目光往往不回避社会阴暗面, 而记者多半报喜不报忧。尤其是伴随政治宣传的新闻稿,有的甚至失真或牵强附会。本着作家的良知和使命感,素贞决不轻信任何报道。媒体中关于少华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她不仅要去问少华和玉芬,还要去采访与少华事迹相关的当事人。她要写的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不允许有失真甚至虚构的内容出现,否则对不住读者,也对不住少华。

  正当素贞思绪万千心海潮涌时,火车渐渐减速,九江站到了。

  *我是医生

  快到李家湾,素贞莫名其妙地有些激动。虽然没见过西河岸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自然村,数十年前与少华相识,她对李家湾有了间接了解。

  车近江家桥向南拐,西河展现在面前。素贞想到芦花湖农场就在这条河畔,一种亲切感突然涌上心头。清澈的河水,两岸的长堤,轻盈的渔舟,天上的飞鸟……这些曾经熟谙的情景,依然封存在素贞的记忆宫殿中。

  沿着悠长的西河,素贞向南极目远眺,仿佛看见西河绕芦花湖拐个大弯与鄱阳湖接吻,凤凰山就在西河尽处,她没有忘记同玉芬在凤凰山上光着身子晾干衣裙的情景。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瞬间,素贞脑海里汹涌澎湃,闪现出刚到芦花湖不久所见的一个令她难忘的情景——一个夏天的夜晚,月色朦胧,她同刘智的千金刘芳在西河边散步,忽闻悠扬的笛声顺着轻柔的夜风飘来,如天籁之音。素贞牵着刘芳的手寻声而去,谁在吹奏《红梅赞》?那婉转动听的曲调,令两个少女心潮涌动。来到近处,定神偷看,素贞发现一个头发蓬乱的青年坐在西河岸边,全神贯注十指弄笛。这不是隔壁的痴郎中吗?少华突然闯进了素贞心坎里。

  李家湾医院到了,门楣上救人要紧四个鲜红的楷体字呈现在眼前。院前摆满了各种车辆,院内人声鼎沸。素贞感到有些尴尬,事先没打招呼,突然到来成了不速之客,而且是医院正忙的时候,合适吗?她问自己。忽然发现医院大门边挂着谢绝采访的牌子,素贞更感不安。她开始犹豫,甚至想打退堂鼓。但转念一想,她暗笑自己,早有准备,到了目的地想回去,不是更傻吗?于是她鼓起勇气向一位患者打听少华。患者说李医师病了,前几天去了上海。来得不巧,素贞只有先去见玉芬,心里却为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而犯愁。怎样打招呼呢?像以前那样直呼其名,还是叫表姨?前一个亲切不礼貌,后一个礼貌不亲切。素贞在走廊里彷徨不定,徘徊不前。怪不得有位伟人说书读得越多越蠢,一个堂堂的作家居然被这鸡毛蒜皮的问题所困扰。

  此时,一位皮肤白净稍显发福的壮年妇女出现在面前,两人对视片刻,素贞惊喜地呼喊:“玉芬!”

  玉芬几乎异口同声:“素贞!”

  众目睽睽下,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时光如刀,将两个当年的花季少女雕刻成了婆婆奶奶,她们却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玉芬拉着素贞的手一同上楼。

  “少华身体如何?”素贞问起最关心的问题。

  玉芬叹气说:“唉,这个工作狂为了病人不顾自己,肾病又犯了。我再三催促,前天才去上海。”

  素贞急切地追问少华病情如何。

  玉芬说少华正在上海接受检查,结果还没出来。

  素珍说明自己的来意,问起门前谢绝采访的牌子,说少华不同意采访,玩两天她就回去。

  玉芬没有直接回答,却讲起有关采访的故事——

  少华的事迹越传越远,省内外记者纷至沓来,招架不住。少华对记者说:“你们做做好事,去采访别人,我要看病。”

  记者说这是一心扑在病人身上的表现,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报道登在省报上,前来采访的人反而更多。

  有记者说少华是党员,所以做了这么多好事。少华说是党员应该这样做,不是党员也会这样做,因为他是医生。医生是行善的职业,党员医生毕竟为数不多,光靠党员医生做好事行吗?那些不是党员的医生感人事迹更值得表扬。少华得过省、市道德模范、优秀院长等荣誉。有人称他为模范院长,少华不以为然,他只喜欢别人称他医生。被救过命的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好,少华平淡地回答说:我是医生。有位姓王的记者以《我是医生》为题报道少华,前来采访的人有增无减。少华不胜其烦,在门前挂起谢绝采访的牌子。

  听完玉芬的讲述,素贞笑道:“好一个李少华,果然值得写!”

  *救人要紧

  夜深了,卧室内灯火明亮,素贞和玉芬披着衣服坐进被窝里, 肩并肩交谈。

  素贞说:“玉芬,明天我去走访那些经少华救治死而复生的人,你看怎么样?”

  玉芬回答:“行,但不能让人知道我们的关系,你要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去采访,才能听到真实的心声。”

  素贞问:“报道中,少华的事迹有没有水份?”

  “采访后,可以找到答案。”玉芬没有直接回答素贞的提问, 却讲起一个替狂人担忧的故事——

  “少华,你的肌酐又高了,快去大医院看看。”望着少华灰暗消瘦的面孔,玉芬发急。

  “慢性病,一时死不了。”少华在埋头看书。

  “唉,病人的命看得这么重,为什么不看重自己?为病人着想也该照顾自己。你多活一年,可以救多少人的命呐!”

  “我是不死的癌症,大医院也无法根治,晚去几天碍不了事。”

  “少华,身体垮成这个样子仍不当一回事,你知道我心里的滋味吗?”玉芬差点没落泪。

  “我是六月马齿苋,死死活活。早有传闻我死了,不是还在你身边嘛。”少华仍不在乎。

  “我走,到儿媳那里去,反正我的话你当耳边风。”

  “好好好,依你依你,等那几个重病号好了我就走。特别是王喜娥老人患急性肾盂肾炎,如果不根治,落下慢性病,像我一样苦一世啊。”少华这才抬起头看着玉芬。

  “医院里还有医生,让他们按你的意见办不行吗?”

  少华说:“这种病,我有切身体会,还是我亲自治疗更好。” 玉芬突然冒出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癌症。”

  少华惊讶地问:“谁癌症?什么癌?”

  玉芬指着少华的鼻子:“你,工作癌。”

  少华笑道:“啊嗬,病情恶变了,工作狂成了工作癌……” “睡吧,又过12点了。”玉芬将少华拉到床边。

  素贞和玉芬谈到半夜才入睡。

  次日,素贞开始踏上走访路。沿途,墙壁上刷着“百姓医院”、“平价医院”、“宾馆式医院”、“医学专家回乡办院” 等各种广告。素贞惊讶地发现,医不扣门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如今医界如同商界,广告成为吸引病人的重要手段,医院大吹大擂不脸红已成常态。这些广告中没有发现李家湾医院的落款,少华不做广告,他的医院却办得如此红火,秘诀何在?素贞想在采访中去寻找答案。

  开始到了几个村子,遭到冷遇。听说素贞是省里来的,要写少华,人们有的躲避,有的闭口不言,素贞心想关于少华的报道是不是言过其实。李家湾医院规模不小,总投资不少于几百万,这么多钱肯定是从病人口袋里赚来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少华未毕能例外?素贞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白来了,她灰心丧气回到李家湾医院,把遇到的情况告诉玉芬,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玉芬献上一计,对素贞说:“跑过的村子不要再去,明天开始你就说你刚从省城来到李家湾医院工作,想熟悉环境,顺便听听人们对少华的评价。”

  素贞问为什么要这样。

  玉芬笑着说:“试了你就明白。”

  没想到此法甚妙。素贞后来所到之处,只要提起少华,人们发自内心地夸赞,讲起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

  “就地手术条件较差,可争取时间。大医院条件好,转院途中有风险。”面对一位宫外孕患者的丈夫,少华边抢救边急切地问,“转还是不转,快拿主意!”

  家属王勤耕惊恐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就地手术暂不收钱,转院我借钱并派车送。时间就是生命, 不可犹豫!”

  王勤耕终于同意就地抢救。

  少华立即组织医生急诊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

  一位患者因车祸致重伤,其父将他送进李家湾医院,检查发现右肾破裂,急需转院。其父身上没带钱,少华亲自将患者送到就近的邻县医院,为其垫钱入院,捡回了一条命。

  几天下来,素贞明白与父亲一同下放芦花湖农场的余大妈说过的救人要紧四个字是少华事业成功的秘诀。

  同时了解到,少华事业做到眼下这个样子,玉芬功不可没。玉芬既是少华的贤妻,又是少华的参谋。没有玉芬,也许少华的业绩要大打折扣。

  但是,素贞还是没弄清,少华的事业是如何慢慢起步不断发展壮大的?规模与功能已经超过当地乡镇医院的李家湾医院,投资不少,钱从何来?

  *旗中故事

  素贞问起李家湾医院的发展史。

  玉芬回答说:“我们医院是百姓的医院。刚回老家时,兄弟四家凑不足一千块钱,医院综合楼是当地群众借钱、赊料、义务帮工建起来的。后来陆续得到企业家资助,逐渐扩展成今天的规模。”

  素贞问:“能不能讲几个捐款故事?”

  玉芬起身,把素贞引到住院部走廊里,指着墙壁一面面锦旗, 对素贞说:“每面旗都有一个故事。”

  玉芬随手指着一面写着“治病促志,终生不忘”八个字的锦旗说:“这面旗是一个叫万进中的企业老板赠的。十几年前,父母车祸双亡,万进中无依无靠,乞讨维生。一天要饭途中被狗咬伤倒在地上,血流不止。少华出诊路上相遇及时急救,把万进中背回诊所,免费为他医治,叮嘱我给万进中送饭端茶,负责护理。

  万进中伤愈离去时,少华对他说:“穷无种富无根,只要努力,相信你也能混出个人样。”

  万进中连连点头,哽咽而去。

  长大后,万进中去广州打工,后来自己创业,走上成功之路。三年前返乡,特意送来这面旗,同时捐了一笔款。

  素贞侧耳倾听,若有所思。

  讲完万进中的故事,玉芬接着说:“百姓心里一杆秤,真心实意治病救人,知恩必报者大有人在。少华的父亲说得好,生怕好别人不会好自己,不怕好别人才会好自己。”

  素贞激动地点点头,觉得自己发现了精神宝藏。

  在众多的锦旗故事中,素贞了解到捐款最多的是房地产老板余顺生。据说这人坐过牢,一个罪犯大发善心慷慨解囊,动机何在?素贞在离李家湾医院二十多里远的余家村找到了刚从外地回来的余顺生。

  余顺生慈眉善目,待人热情,不知情的人无法相信他曾经犯过罪。素贞生怕触及余顺生内心的伤痛,不敢多说什么,只问他为李家湾医院捐款多少。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余顺生先不说捐款,却从他为什么坐牢说起:“十年前,我妻子急性腹痛到一家市医院就诊。用药无效, 妻子大便不通,腹痛不止,腹胀明显,不断呕吐。我心急如焚, 接连几次去找医生,医生每次都慢条斯理地说,先保守治疗吧, 手术毕竟有风险。我无法看穿医生和蔼可亲文质彬彬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坐立不安守候在痛苦不堪的妻子身边。同房病友为我指点迷津——尽快请客送红包。我猛然醒悟,急忙掏出身上的钱点点数,向亲友借来的三千元钱,保守治疗不到四十八小时,花得只剩四百多。据说送主刀医师麻醉师每人最低要三百,请客最少要五百,手术还不知要花多少钱,身边的钱打汤也不够。我连夜打电话。次日上午,家人不知从哪里又借来四千。天不亮我去找外科主任,想尽快请客送红包。可是主任八点才上班,我急忙走进办公室,迫不及待地说想请客。活该到霉,赶上院长找主任, 主任突然严肃地说我想拉人下水?我分不清话真话假,倒像小偷刚伸手就被发觉,灰溜溜回到病房。病友见我脸色不对,问明情况又指点——旁无他人时再找主任。主任很忙,直到下午才单独见面,为避免把事情搞砸,我先把红包送上。主任答应当晚做手术,并邀同事晚上六点去醉仙酒楼。守在痛苦不堪的妻子身边, 我不时地关注墙壁上的钟,真恨时间过得太慢。下午五点,我早早地赶到酒楼,盼望医生尽快到来。快到六点他们才到齐,装修豪华灯光明亮的包厢内,伴着流行歌曲,我曲意逢迎,医生们谈笑风生,将近七点仍没有散席的迹象。这时病友的家属气喘吁吁找到我,说我的妻子快不行了,值班医师在抢救。与此同时主任的手机响了,主任接完电话,不慌不忙地说我的妻子抢救无效, 不幸死亡。顿时,我情绪失控,拿起酒瓶朝主任头上砸,接着掀翻了桌子,抓起椅子没命地摔打。警察赶到时已有三人被我击倒在地。我当时真恨没有炸药,否则与这些白衣狼同归于尽。就这样,我连死去的妻子也没见面就进了监狱。刑满回家时,我染上了严重肺病,骨瘦如柴,咳血不止,无钱医治。遇上好心的李医师赊账为我治病,几年后才还清医药费。病愈后我出外闯荡,走进房地产行业,赚了钱,不能忘记救命恩人,更不能忘记那些穷困患者。我捐了一笔钱,期望李家湾医院做大做强,造福一方。”

  听了余顺生的故事,素贞感到手中的笔分外沉重。

  *感动一生

  “玉芬,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医院到底赚不赚钱?”五六天采访下来,素贞仍不明白,李家湾医院一边发展壮大一边不断行善,钱从哪里来?。

  玉芬回答很直爽:“当然赚钱,亏本医院是办不下去的。人们可以捐款为我们建院,但不可能长期补贴。”

  “以医济贫,又要赚钱,这不矛盾吗?”素贞不解。

  玉芬说:“不矛盾。比如一个胃切除手术,到大医院要花六七千,我们医院只花三分之二。办院二十年来我院仅大手术就做了两万多台,以每个病人节约一千计算,共为病人节省了医药开支两千多万,我院的纯收入大概也有六七百万,利润虽比大医院少得多,但对少华来说,他很知足。而我,当年我和少华两人穿三条裤子,现在三万条裤子也买得起,利人利己,我感到很充实很幸福。还有,我院病人特别多,忙的时候每天门诊一百多人次。利润虽低,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加起来就很可观。加上有的草药自己采,不要成本,少花钱为人治病也带来了一定的收入。特别是康复科,小针刀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这是技术活, 利润空间大。总的来说,医院年年赚钱,这些利润,三分之二用于医院正常开销和发展,三分之一接济贫困患者。”

  其实,素贞心里想的不仅仅是李家湾医院亏不亏的问题,她在考虑另外一件事。

  素贞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对自己所写的对象常常多方面思考,决不轻信表面现象。少华事业成功,深得人心,秘诀何在?因为他是共产党员,显然无法全面解释。他自己也说了,古往今来很多医生什么党派都不是,照样行医行德。少华真的是人们所说的活雷锋吗?素贞有一种不为一般人所想到的假设——以行善为手段,赢得人心,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果真如此,岂不是城府太深了?岂不是不值得颂扬了?素贞被自己的猜想吓了一跳, 紧接着推翻了这种猜想——少华不是这种人,他是个诚实善良的好医生,救人就是救人,不带别的目的。但转念一想,自己了解的毕竟是多年前的少华,经历一段漫长时光,什么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尤其是医药界腐败成风的今天,少华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吗?

  当然,素贞在玉芬面前不会吐露心声,而用很婉转的语言询问。机灵的玉芬当然明白素贞的意思,她没有正面回答素贞,而从

  电脑中调出一份少华2014年在县卫生局十佳医师表彰会上的发言稿交给素贞,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想借今天的机会,就医德、医术、职责、人缘、义利五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体会。

  我院门前写着“救人要紧”四个字,这是我的办院宗旨,行医准则。每天面对几十上百号病人,我把他们比作自己,因为我是一个死里逃生每天靠药物维持生命的人。找我就诊者不少是贫困农民,有一个例子可说明有的人穷到什么程度——一次,我叮嘱一位严重贫血的妇女要加强营养。她认真地回答,加强了,这几天天天买了豆腐。豆腐成了不可多得的补品,可见贫困到何等程度。这些人无钱治病,赊账也好免费也好,我一视同仁,热情接待认真诊治。有的危急病人无钱转院,我几百甚至几千借给他。人有急难倾囊相救,是杏林中自古以来的职业道德。

  我是一个实际只有小学文化的文革初中生,在社办医训班学医两年间病了一年半,刚开始行医时半桶水也没有。先天不足后天补,在临床工作中我一边实践一边自学,不断碰壁不停迈步,苦苦探索艰难前进。三更灯火五更鸡,我阅读了数十种医书、数百期医学杂志,写下数百万字临床笔记,发表200多篇医学科普作品和30多篇医学论文,出版了几本医书,发明了三项医学专利。在不断“充电”中掌握医学知识与医疗技术,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疾苦。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一个医生是否尽心尽职关系到病人的心身安危。工作中,我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 遵守的只有一个原则——病人呼叫就是命令。病不定时随到随治,医没节假无怨无悔。病人来了,正在吃饭丢下饭碗,正在休息赶紧起床,太忙时让妻子把饭送到办公桌上。即使是寒冬深夜,只要有人喊,我立即钻出被窝套上大衣来到病人身边。暂未明确诊断的危重病,一天几次询问检查,直到明确诊断病情好转。这样做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即使发生意外事故,医生于心无愧,病人也能谅解。

  医生是与人密切接触的职业,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善于交际,广结人缘。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我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这一点,尊重每个就诊者,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他们诉说,像朋友一样与之交谈,同情和关心病人,尽可能及时解除他们的疾苦。多少次,我免费招待病人吃饭,赠车费让其回家,为病人买伞送衣服,经常为患者做些与治疗没有直接关联的事。

  医生也是芸芸众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养家过日子我们也要钱。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每个医生面临的一道难题。医生不能见利忘义,不可取不义之利。我的做法是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兼顾,义中取利。病人是医生的上帝,医生是病人的救星。当上帝笑容满面感谢救星时,所获的报酬才心安理得。

  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不能目光金钱化,职能商业化,行为广告化。患者把身上的疾苦暴露给我们, 内心的隐私告诉我们,性命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住这种信任,对得住医生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医生应该目光人性化,职业道德化,行为感情化,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真心实意为病人服务。应该尊重病人的选择,善待每一个来者,即使想到别处去就医者也要真心帮助。多少次,我对无钱的危重病人说,转院我借钱,就地抢救暂不收钱。多少次,我热情接待别处就医前来咨询的病人。多少次,我在电话中为病人排忧解难。凡是自己不能处理的病人,我以诚相待实情相告,劝其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去, 决不为经济利益把人命当儿戏。正如清代名医费伯雄所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私利而学医则不可。”己恶人恶,己善人善,医生只有用善行才能换来病人的善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

  晋代名医杨泉说得好:“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自律不可信也。”我做得远远不够,需要更加努力。

  谢谢大家!

  素贞读完发言稿,沉思良久,望着玉芬说:“我完全相信,少华说到的真的做到了。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能够对病人一视同仁,对所有找他治病的人都那么好,真心救人不遗余力?医生应该如此,大道理谁都会说,可是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太难了。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

  玉芬想了想,点点头:“我讲两个故事,也许对回答你的提问有帮助。少华十岁那年,祖母呕吐腹泻,很可能是急性肠胃炎。现在而言,这种病不难治疗。可是当时太穷,无钱就医,祖母只喝了些菩萨的仙丹,严重脱水夺去了她的生命。少华十七岁时病危无钱医治,余大妈借了三十元钱并说了声‘救人要紧’。这件事感动少华一生,从此‘救人要紧’这四个字成为少华事业历程中的指路明灯。这个故事你早已知道。”玉芬接着说,“少华终生感激的人,还有你父亲。”

  “我父亲?”素贞难以置信。在她的印象中,父亲始终瞧不起少华,少华对她的父亲也从无好感。她和少华恋爱有花无果就是父亲之故。

  “你知道他为什么感谢你父亲吗?” “不知道。你在说笑话?”

  “不是笑话。”玉芬认真地说,“你父亲说过一句让少华刻骨铭心的话。”

  “什么话?”

  “你父亲说少华黄老鼠变猫——纵高也不高。” “唔,不可思议!这句话他到现在还记得?”

  “他很爱你,为了你他暗自发誓决不让你父亲言中。他知道因为你父亲的原因,与你结合只是梦想。但他说要对得住曾经深深地爱过的人。从你父亲说过这句话后,他更加刻苦钻研医学。他自学了郭丽珍医师和万武昌医师送的全套卫校和医学院教材,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学杂志,写下了几百万字学习笔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用到临床中,为越来越多的病人解除疾苦。多少次遇到疑难病,他亲自护送病人进大医院,明确诊断才离开。自己没治好被当地医生治好的病人,他登门拜访,向同行虚心请教。这些年来他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理论知识迅速长进,发表了不少医学论文,出版了三本医学专著,获得三项医学专科。他说如果没有余大妈,没有与你的一段情缘,就不可能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素贞心潮起伏,当年的痴郎中在她心中变得更加可爱。她情不自禁地说:“玉芬,我去上海看望他,一定要写他!”

  “不用去了,这两天他就回来,今天来电话了。” “他不住院,他的病……”素贞焦急不安。

  “在他心中病人就是上帝,他离不开病人,谁劝也劝不住的。”玉芬叹息。

  “他的病好些吗?” “有好转。”

  素贞说:“我要尽快见到他,欣赏他的笛声,更想倾听他的心声!”

  玉芬说:“素贞,你来了,我很高兴。高兴的是你亲眼见了少华的人生价值,这是少华的心愿。他对我说过,想邀你全家人故地重游,让你父母重新认识他。这说明少华依然在乎你,心里有你。”

  素贞有些激动:“少华没变,还是数十年前的少华!”

  玉芬话题一转:“近年来,少华常常叹气说医生越来越不好做,说自己已经不是纯粹的医生。他想歇下来一心投入文学创作,却始终离不开自己的病人。他很矛盾,甚至痛苦。”

  素贞感慨:“好一个心灵透明的李少华!”

  人的思念真是古怪,此时此刻素珍耳畔忽然响起少华《鹧鸪飞》的笛声,脑海里浮现出鹧鸪从遥远的上世纪70年代初飞来, 忽远忽近忽高忽低倏隐倏现纵情翱翔的姿态……

青葱岁月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