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想要以少胜多几乎是很难得,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恐怕就是刘裕的却月之战了。当时刘裕带领的两千北府兵,战胜了三万北魏铁骑。
此后多少年,都没有人能再次复制这样传奇的战绩。
1
刘裕其实是一位如同曹操一般的英雄人物,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实现了南方的统一,并且建立了南朝宋,而且差一点就实现了南北的统一。
当皇帝之前,刘裕是东晋的大将军。
东晋偏安江南时,而当时的北方有十六个政权相继出现,政局非常不稳定,史称“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之一的后秦政权发生新旧皇帝交替,时局动荡之刻,北方的少数民族军队南下开始进攻后秦。
南方的东晋这边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也没有闲着,紧急加封了刘裕为大都督,开始整顿军备,进行北伐。
2
大都督刘裕对于这场战争是势在必得,先是启用了自己的两个亲信—刘有珍和刘穆之,在粮草和士兵方面准备也是相当充足,而对于后秦的进攻计划也进行了详细的布置,以达到一举歼灭后秦的目的。
刘裕率领着五路大军,分别从水路和陆路进入后秦。
因为黄河河道淤塞,刘裕便派了大将王仲德从泗水进入黄河疏通河道,又命令檀道济带领着步军分别从许昌、洛阳攻打后秦。
这样一来,无论是从水路还是陆路,后秦都没有可退或者是可以出逃的机会。
3
更让后秦感到苦恼的并不是刘裕大军人数的多少,而是自己要受到两方面的牵制—既要受到西边少数民族军队的骚扰,又要受到东晋军队的攻打。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刘裕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打到了北魏的滑台。
守城的将领见到东晋大军气势如虹,吓得守城将领望风而逃。
刘裕的大军攻占到滑台后,北魏也坐不住了,大臣们纷纷上书,各持己见,争论要不要去救后秦。最终,北魏皇帝觉得刘裕的威胁很大,于是北魏皇帝发兵10万攻打刘裕。
4
北魏大军和东晋的刘裕以黄河为界,南北双方对垒。因为当时刘裕是逆流而上,船只有的飘到了北魏,北魏见到东晋的士兵也绝不留情,立即斩杀,等到刘裕派兵追击时,北魏大军已经顺水逃走。
这让刘裕十分愤怒,于是他派大将丁仵率领六七百人士兵和战车,绕行到达对岸,并且在对岸用战车构筑起一个新月的阵形,名叫“却月”。
却月阵法的前面是战车,每辆车上站着六七个人,人前面一层拿着盾牌,月形的中心位置是指挥的将官。
起初,北魏大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贸然采取行动。
兵贵神速,刘裕命令另外一名大将率二千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每辆战车又上增设二十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
晋军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
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三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
5
东晋将领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
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
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东晋将领又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
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
魏军逐渐抵挡不住,无心恋战,败溃而逃。
东晋两千北府兵,战胜了三万北魏铁骑。
却月阵成了神话,后人再也没能复制出却月阵的辉煌战绩。
6
刘裕乘胜追击,带领着部队冲过潼关,一路向南追击后秦皇帝。
北魏皇室当时对战局也十分害怕,当刘裕的大军攻破潼关时,朝廷中的大臣又纷纷紧急召开会议,认为刘裕跨过黄河作战距离南方比较远,粮草供应也存在距离上的问题,于是当时朝中有人出了计谋,让刘裕带领大兵一直南下,等他们过了黄河之后,再将水路阻断,这样刘裕就没法有充足的粮草,阻断了刘裕的后路,形成了瓮中捉鳖的局面。
但没有想到的是,此刻的刘裕也和当年的项羽十分相似。没有退路,反而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刘裕和众将领决定背水一战,刘裕大获全胜,活捉后秦皇帝。
可惜的是,当刘裕想要继续向北征讨时,镇守大本营建康的心腹刘穆之意外病逝了。
刘穆之去世,刘裕担心建康不稳,于是放弃了继续北伐的想法,也因此错过了唯一一次可以完成全国统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