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在战地服务团是个被团长瞧不起的人,这一点,他心里自然明白。
服务团的团长是文化名人的弟弟,本人虽然不是文化人,却装得像个文化人模样。他的眼光特别高,只看得起文化高的团员。服务团的团员大都是从上海、北平、武汉、南京来的“洋包子”,一般都是高中文化,还有几个大学生。有几个地下党推荐来的工人,虽然文化程度低,但都有技术,都是参加过地下工作的老革命,身份自然不同。唯独黎青履历表上写的明白,他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服务团里就数他的学历低。他来自内地的小县城,浑身透着一股乡巴佬的土气,这样的人自然进不了团长的眼里。团里要的是会演戏、会唱歌、会做群众工作的知识分子,黎青既不会演戏,又不会唱歌,他那口浓重的湖南土话,怎么能同湖北、安徽的老乡谈话,去做宣传工作?加上他身上长疮,行军时天天掉队,服务团几乎没有他能做的工作,反而平添了许多麻烦,团长自然就把他看做是一件包袱,几次想把这件包袱甩掉。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支队政治部的宣传科来了一位同志,告诉黎青,政治部决定派他到九团团部去当秘书。宣传科的负责人说:“九团欢迎你去,按照组织的决定,你就走吧。”
黎青只回了一句:“我心里明白。”便背起自己的背包,拿着介绍信到九团团部报到。这时九团正处在蒋家河口初战取得胜利的兴奋之中。
蒋家河在巢湖的东南方向,这条小河从山间流出,注入了巢湖,湖口上有一个小集镇,人口稠密。巢县城里的日伪军经常驾着游艇来袭击,抢掠百姓,奸淫妇女。九团从地方党得到了这个情况,便派出团部侦察队和二营四连,决心在这里设伏,打个胜仗。在地方党的指引下,部队在蒋家河口小集和周围的几个村庄里,布下了一个埋伏圈。
5月12日,日伪军百余人由巢县向蒋家河口来袭扰,他们没想到自己正落入九团的埋伏圈。正当他们烧杀抢掠得起劲时,九团向日伪军杀过去。日伪军落荒而逃,九团抓了几个俘虏,其余的敌军蹿回巢县。这是四支队取得的首个胜利。部队凯旋归来时,经过团部前面的一个小镇,满镇的人都争着出来看俘虏。从此,这个地方便留下了一段佳话。原来,“鬼子兵也是人,不是鬼”。原先在人们心目中认为鬼子兵可怕死人的传言,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黎青一到九团,参谋长唐少田露出一脸鄙夷的神气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是来投机的。”一脸的瞧不起。只有团部书记徐海珊对他客气,也很热情,忙着让值班通信员找来门板给黎青架了一张床,吃饭时又把黎青拉到身边。徐海珊是个老红军,打仗挨了白军一枪,把下巴打歪了,留下一块大伤疤,很难看。不过他人挺好,待人诚恳、和气。
对黎青的到来,最表欢迎的便是这位徐海珊。
徐海珊在团部当书记,每天都要写报告、发通知、下发文件。他文化低,这些动笔头的事,让他累得喘不过气来。
黎青一到,徐海珊便对他说:“我文化太低,干这个工作不适合。你来了,有文化,我的许多事情都靠你帮忙了!”黎青没想到这位老红军对一个新参军的小知识分子竟是如此的谦恭,如此的坦诚,如此的热忱。
最初,徐海珊只让黎青照着他写的文件抄,包括写通知和发文件,几次下来,他便把这些文书工作全都交给了黎青。他对黎青说:“你照着我的样子办就行了。”其实,黎青是个读了十二年书的学生,在学校的作文成绩又好,这写报告、下发通知和起草文件的事真是小菜一碟。每天他只用很短的时间便把这几件事办完了。剩下的时间,黎青便用在读书和帮战士学习文化上面。
黎青爱读书,这是一贯的。他藤篮里装的那本《高尔基选集》,早已被摸得卷了边,可他还是一碰到空闲就拿出来翻看。
团部的通信员、警卫员觉得奇怪,便问他:“这书有什么好看的?”黎青便把书中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战士们听得毫无兴趣,便让他讲苏联红军的战斗故事。
黎青给他们讲了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对一位瞎了眼睛的苏联红军战士还能写出这么大本书来大为赞叹。但是,他们对这本书中的故事却并不太感兴趣,说:“这书中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来。”这些老红军讲的都是大实话。
黎青发现这些老红军战士最喜欢的是学文化,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小本本,一得了空闲,便掏出小本本来学文化。
黎青拿过小本本一看,本子里抄的全都是红歌:什么《八月桂花遍地开》啦!什么《妹妹送哥当红军》啦……应有尽有。
黎青进一步发现,这些老红军战士学文化既没有文化教员,也没有正规的文化课本,战士们只好把红歌抄下来当课本识字。红歌的传抄一时成了一种风气。传抄的红歌毕竟有限,抄到后来便没有什么可抄的了。老红军战士们一发现黎青识字多,古文、现代文都会读,便让他教大家学文化。
黎青教老红军战士学文化的事一传开,团长顾仕多、政治委员高志荣也都赶过来了。两位首长本来都是从延安抗大出来的,两人都在自学斯大林著的《列宁主义问题》。他们在自学中常常碰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文句,便也来请教黎青。黎青便一次次地给他们解释明白。
黎青弄了一册识字课本,教团部的五大员(警卫员、通信员、侦察员、运输员、炊事员)来学文化。五大员高兴地说:“这比抄红歌识的字多,进度也快。”老红军战士学文化的劲头大大提高了。
每次上完课,黎青便拉着这些老红军战士让他们讲打游击的故事。他是个有心人,想当作家。他把老红军战士讲的这些故事,当做创作素材来收集、储藏、发酵。他相信,待到他将这些素材写成文学作品后,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
他收集的素材一天比一天多,这些素材积淀在心里,像老牛反刍似的在心里头反复咀嚼,咀嚼,再咀嚼。在嚼咀中,他发现这些老红军战士的心都是灼热透亮的。他自己的心也被老红军战士滚烫鲜亮的心渐渐地溶化开来。
他被当做包袱甩了出来,没想到却被甩到了老红军战士中间。
他觉得自己的心在一天天变得豁达起来,正朝着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逼近。
彭康、郑位三、徐海珊的身影正朝他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