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国家线公布了。据统计,2022年有400多万考生参加考试,落榜的有300万。一时间,引起了朋友圈中诸多人的热议,其中一个焦点是:落榜后要不要再战?
我想起看过的一则短视频。在视频中,主持人采访了一位曾经的考研人。女孩皮肤白皙、五官清秀,她自我介绍说:“我是来自某‘985’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我花了6年时间走进了现在的这所大学。从22岁到28岁,我拒绝恋爱,也没有工作过,我全心、全意、全力在考研。考研期间,因为压力大,我生过病,也严重失眠过。我有好几次想放弃,但又一次次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
谈及为什么考研,女孩毫不避讳。她的父亲毕业于南方的一所著名高校,博士后出站后,做了医生。在父亲看来,女孩不能成为名校生,便不配做他的女儿。提起6年的考研岁月,提起仅靠母亲供养、没有任何收入的日子,女孩的脸上闪过一丝决绝,她说:“我考研就是希望爸爸能看得起我,我希望他以我为骄傲。”
像所有重要的考试一样,研究生招生考试落榜者必然比得中者多得多。
落榜后要不要再战?要不要和视频中的女孩一样“血战”到底呢?每一年,我都会接到来自学弟学妹、亲朋好友的咨询。在他们眼中,我是研究生招生考试和研究生教育的既得利益者。
本科毕业后,我在家乡的中学当了两年历史老师。当时,我报考了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可惜第一年英语没过国家线。第二年,经过充分准备,我幸运地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录取。在人大,我拓宽了眼界,经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认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解决了婚姻和工作问题。坦白来讲,没有那张文凭,我无法进入媒体行业;没有在媒体的从业经验,我也不会一帆风顺地走上全职写作的道路。
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作为一个“二战”成功的人,我对考研人有几句肺腑之言: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考研的目的,大概有以下5种。
第一,自我提升。比如,你想继续在某个领域钻研学习,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你想通过考研提升学历。
第二,延缓进入社会。你想通过研究生教育缓解就业压力,缓解自身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恐惧。
第三,对高学历的需求。在你的专业领域或你想从事的职业所属的领域,你不读研、不读博是不够用的。高学历是基本的入场券。
第四,把考研当作改变环境、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比如你想去广州,那么考上中山大学是一种来到广州、有合法居住权(住校)、拥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办法。又比如,你想换一个工作环境,那么考研是读书人能想到的较为快捷的方式。
事实上,这也是我当年执着于考研的原因。我在家乡待了20多年,想离开那里出来看看,换一个新鲜的环境。合肥多雨,而我只想找一个少雨甚至有些干燥的北方城市。
第五,为了争口气,证明自己。人在年少时会更加在意别人的眼光,总想着用一件事证明自己。学历的提升是更实际、也更快的方式。
我见过失恋后将考研、考公务员作为证明自己优秀的途径,像视频中的女孩一样,想用考研来证明自己。
将自己的需求与以上5种目的对照,你已能看清楚落榜后要不要再战。
如果你有自我提升的需求,特别想在某个领域深耕,做学问是你的归宿;如果基于你的职业发展,高学历是必备的,去吧,别犹豫。
如果认为改变环境、生活方式,考研是较为快捷的路,那就再试一次。起码比起别的路,它更为明确。
至于其他,不想进入社会或只为争口气,我劝你三思。再不想进入社会,迟早也得进入;争口气这事儿是无止境的,更可能是无意义的。
其次,想一想考研失败后有没有替代方案。
是否可以通过读在职研究生、参加各种成人培训或申请国外大学获得这张文凭呢?
有些工作可能对学历的要求较高,但如果能积攒业绩,通过多种渠道,包括考试,取得更多职业资格证书,是否与拥有硕士学位的分量一样?
对于有些工作,实战经验比学历更重要。若你想进入一个行业,却花6年时间考研,再花3年时间读研。9年后你刚毕业,进入某个行业,你还只是个初学者、门外汉。而如果你早早入行,经过9年的努力,你可能已成为行业内能独当一面的资深人士,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再次,凡事都要讲性价比,不要把找路径变成走弯路。
有人为了换一个城市生活而考研。比如,你的男朋友在广州,如果你考到中山大学,就可以结束异地恋。可是当你一战再战,即便成功,距离你的初衷也已经很远了。你本来想迅速来到广州,拥有一个合理待在那儿的理由,那么还不如直接去广州找一份工作,几年时间足够让一个行业的新手变成老手。
看完女孩的视频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当年再战没考上会怎样?我会再坚持一年吧,但只是一年。因为我不可能把22岁到28岁的所有精力放在考试这一件事上。如果考试已经耽误我谈恋爱、结婚等其他人生大事,它就不值得了,因为那些事情也很重要。
同样重要的,还有健康。因为考试导致身体过度透支、生病,从一生来考量,真的不值。
面对困境,我们要学会及时止损。很多事情不是认准了一直做就能成功的。有时也可能是和一件事没有缘分,那就先放一放,过段时间再说。外面的世界很大,精彩的目的地不止一个。
执着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偏执不是。破“我执”,是我们一生要修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