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周六的清晨,红彤彤的大太阳一下跳出地平线,透过枝头,露出笑脸,又是崭新的一天。
越往北走,冬天的感觉越重。田野里的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偶有一两只麻雀飞过铺满白霜的麦田。冬天真的来了。
快到北京的时候,已经看见了山的影子。在我的心目中,北京就是天安门就是故宫就是高大上,应该是除了高楼林立还是高楼林立,大山不在我的头脑库存中。
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颐和园。好几年没有进京了,今天一整天的时间属于颐和园。
北宫门上写着“凤策扬辉”四个大字,不知是哪个给慈禧拍马屁的高官取的名字,没龙的什么事。
进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牌楼,上写“慈福”,又是和慈禧有关。
往前走就是一条河,左右两边就是苏州街,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可惜都是打烊状态,昔日繁华的街景,估计也难免被如今的电商撞了一下腰吧。
如我等一样的游人还是很多的,登临万寿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石头台阶上都得侧身才能通过。那建筑上的雕梁画栋,那佛像的庄严神秘、那塔的对称寓意,都是有典故和讲究的。此时,我怀着虔诚的心态,仰着头欣赏古代的建筑,一砖一瓦都是匠心的体现,满满的都是中国味道。不由地向同游的姐妹说:“古时候人的审美,好像高过现代人!”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看到好多外国友人也在参观游览,遇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我和姐妹赶紧让行,走到人少的地方去游览。心想:“自家好东西有的是机会看,你们大老远的来了,你们好好看。”
听旁边导游讲,八国联军来了以后,颐和园有的地方也被烧坏焚毁,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经过修缮后的样子。历史是要被记录的,不能忘记那些惨痛的教训。
站在万寿山的高处看过去,西面山脉绵延,北京城被山半包围;往东看,现代高大的楼群屹立在四九城,那里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往南看,昆明湖如西湖,面积广大,十七孔桥清晰可见。这里依山傍水,游人如织,全中国具有特色的建筑、山水都集中在此,到了这里,估计以后看啥都入不了眼了。
对于颐和园,我并不陌生,来过好几次,但都是来去匆匆,没有细细品味,今天一天的时间,我得围着昆明湖好好走一走。
走在昆明湖岸,犹如走在西湖边。只是如今是冬季,大片的荷花塘已经凋谢枯萎,残荷杆弯曲佝偻着身躯,又一头扎进冰冷的水里。诺大的湖泊,薄冰飘在水面,向阳的地方冰已融化,背阴的地方冰面坚实牢固。岸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晃着身子,芦花茂盛,姿态招摇,有身着汉服的芳龄女子在芦花中拍照,青春逼人的样子,吸引得湖中的鸭子、天鹅前来助威,也吸引着游人羡慕的目光。
皇城根下的树也和别处的不同,可能是得益于山水的充分滋养,这里的树不但树龄长,而且表皮光滑细腻,完全看不出岁月沧桑的模样。也是的,它们有什么愁的呢?在最好的位置,有最好的风水,它们只管做好它们自己就行了,也不愁没人来欣赏,这些百年大树,都成了精。
一边走,一边和姐妹聊家常谈人生,平时各忙各的,也很少谈自己。我俩沿着昆明湖走了一圈,吃东西喝水休息的时间总共加起来也就半个小时,除此之外就是走路、拍照。我俩谈起上学的时候曾经来过的这里,她说她都没有印象了。是啊,那时我们还是青葱少女,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她都退休了。如今我们又一起来到这里,中年少女的心态还是有的,可是人生路上的风景,该经历的一样没落下。姐妹她那青春阳刚的儿子也和我们同游,只是一直和他的几个好朋友在一起。颐和园太大了,也不知几个年轻人去哪里玩了,一路都没碰上。
走着走着就来到玉澜堂,是光绪“修身养性”的地方,透过玻璃往里看,有瓷器,有桌案,还有一把考究的大椅子,地上铺着地毯,再幽禁也比普通人过得好啊!毕竟是慈禧的亲儿子,在权力面前、在繁重复杂的朝事面前,让儿子来青山绿水旁修炼,可见当娘的还是很会选地方。
长廊很长,历史很长,皇朝权付不留行。下午四点,我们回到北宫门,和同游的一行人接上头,准备打道回府。
走出颐和园,发现这个时间居然还有很多人刚刚来。尽管连来带去一天的时间,我感觉还是没有看够。距离首都不算远,如今交通也方便,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还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