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沂蒙山区东部。记得童年的时候,村里村外、房前屋后花草树木非常多,开花时节到处一片芳香,蜜蜂成群结对“嗡嗡”地飞来飞去。从春到秋,村庄就像飘浮在绿色海洋之上的一叶扁舟。
春天,山村刚从梦中醒来,一缕朝霞像画师将彩墨泼上山峦,绿树间薄薄的雾气和青蓝的炊烟缠绕在一起。傍晚,夕阳把山林和农舍涂得金黄,还透出一丝丝的红润。那牵着牛羊、扛着犁具回家的农夫,蹦蹦跳跳回家的孩童,还有女人们唤鸡狗鹅鸭、喊叫孩子的声音,构成了一幅质朴温馨的晚归图。
那年月,农家日子都挺紧巴。有时树叶、野菜都能充饥,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吃榆钱和榆树皮。春天姗姗到来,给庄户人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小草绿了,山花开了,榆钱也由绿变微黄了。我们就跟着老人,背着个腊条筐或竹提篮,到比较幼小的榆树上撸榆钱。那榆钱厚厚的、软软的,撸上几把手都被染绿了。将那榆钱用山溪的水冲洗上几遍,然后搅拌上一些玉米面或者地瓜面,就神奇地烙成了焦黄、柔软、喷香的榆钱饼。有时还把榆树的皮割开,把里边新长的嫩皮刮下来,在石头上晒干,用碓或者石磨碾成粉,加上少许面粉,还能烙出焦黄喷香的榆面饼。那榆钱饼吃起来很可口,有一丝的粘,一丝的甜,一丝的香,当然也还有一丝的涩……
那沟底溪旁成片的榆树,那成串的榆钱,既能充饥,还寄托着山里人的许多梦想。老人们讲,传说有一户人家,家庭贫寒,就几间茅舍,老人生病了,衣不遮体,饭无一口,挖野菜也填不饱肚皮。孝顺儿子愁得彻夜难眠,就坐在院子里的榆树下,望着明月长叹,眼角挂着晶莹的泪滴。榆树被感动了,那满树榆钱就突然变成了铜钱散落了满院子。从此这一家老小改变了命运,于是每逢节日,总忘不了烧香敬这棵“摇钱树”。街坊邻居听说了这个秘密,家家都栽榆树,期盼那榆钱真的变成铜钱或纸币纷纷落下……老人看病不愁没钱,不用鸡蛋换盐,孩子上学有学杂费,逢年过节也不用太寒酸。
那树林中不仅有吃的,还有能换钱的。林中有许多中草药,什么桔梗、黄芪等。学校里搞勤工俭学,经常发动学生去刨,晒干卖掉,可以顶学费。树多那草自然也长得茁壮,许多人家为了增加进钱的门路,都养了牛羊这些食草的家畜。放牛放羊是件既轻松又快活的差事。清早起来,“叭叭”甩几声鞭子,从圈里赶出牛羊,也把草尖和树叶上沉睡的露珠摇醒,有的落到身上,有的羞得藏进草丛里,不见踪影;中午,烈日当空,整个大地像蒸笼一样,牛羊昏昏欲睡,牧人自在地坐在树荫下,有些凉意的风吹在脸上异常地惬意,甚至可以躺在草地上,伴随蝉鸣声睡个午觉;太阳落山时,透过林子,静静地欣赏一抹夕阳映照下的狗尾草,那耀眼透明的身姿在晚风里摇曳,是如此的美丽。高兴了,可以哼个小曲,有时干脆直着嗓子喊几声。愉快的夏天过去了,牛羊也长壮了、长肥了,到集市上定能换个好价钱。那生活、那日子,虽然清贫、单调,但却古典与宁静、朴实与安谧。
如今,山乡日子越来越好,树却越来越少。即使栽上一片树,刚成材就伐了卖钱了。有青翠的嫩草,盛开的山花,茂密的树木,人与植物、动物和谐相处,生活才丰富、璀灿和凝重……
温馨启迪:
童年时,上树撸榆钱,在山林里放牛放羊,那生活、那日子,虽然清贫、单调,却留下了许多快乐的记忆,让人怀念。作者的故事叙述,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而且描写生动,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温馨、美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