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连于岳麓书院古朴幽寂的楼阁回廊间,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朱熹这首诗的意蕴。
岳麓书院与衡阳石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千年书院”令人神往。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高悬在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道出无数潇湘子弟的自豪。大禹、朱熹、张械、左宗棠、曾国藩、毛泽东、蔡锷……单看这些名字,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原以为岳麓书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进去才发现,除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外,还有那么多历经百年的苍劲古木、小桥、流水、清潭、翠竹、花草,俨然是书香与自然芬芳交融的大花园。想起孔子的杏坛,也是如此怡人。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最多时弟子三千。岳麓书院毫不逊色,公元1167年,朱熹在这里讲学两个多月,引来四方学者,有“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朱熹常说:“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后来,65岁高龄的他再次来到这里,慕名求学者更多,“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孔子,朱熹;洙水泗水,潇水湘江;齐鲁大地,荆楚天空。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两位先哲功不可没。
钟灵毓秀,再一次深深感受到环境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人文环境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不言自明,而我们往往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走在这花园式的书院,想象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晨昏拂晓在此偃仰啸歌,心下钦羡不已。美景如画,伴着潺潺流水和百鸟清歌,捧一本好书坐在参天古树下,谁会不醉心于书上的文字,那些文字又怎能不入目入心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中的“半亩方塘”我想它不仅仅指书籍,也是岳麓书院实景的再现。“天光云影”,站在书院那方清池前,“共徘徊”的景象就在眼前。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脚,走出书院后门,面前就是一条上山的平坦大路。其实我更希望它是一条羊肠小道,依山势而成,就地取材,青石台阶不必过于修整,保持原始的本色最好。
顺着山路,迤逦而行,到处是高耸入云枝繁叶茂的古树,其中香樟树、枫香树最多,它们大多是百岁老人。有一棵香樟树竟然715岁了,历经7个多世纪的风雨,这棵香樟树依旧青翠繁密,树冠犹如一把撑天巨伞,遮天蔽日;那巨大的树身,没有七八个人恐怕抱不过来。树上沟壑纵横,仿佛在诉说它四季轮回中饱经的沧桑与改变;深黑色的树皮与嫩绿的树叶对比鲜明,老树发新枝,不能不惊讶于它生命力的强大。
在北方,被我们放在花盆中栽培的杜鹃花,在岳麓山上随处可见。花期已过,此时的杜鹃,只是在大树下面的低矮草丛中翠绿着枝叶,一簇一簇的。若是在花开时节,这遍布山坡的红杜鹃,一定会给岳麓山增添更多的欣喜。
风景秀美的岳麓山也是革命者的钟爱之地,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当年也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蔡锷、黄兴、陈天华、姚宏业……许多仁人志士都把这里作为长眠之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红叶亭”被江南才子袁枚改成“爱晚亭”,岳麓山夕阳西下时的壮美景色的确值得一爱。
漫步在山间小路,看晚霞把西天浸染,绚丽的背景把如黛的山峦衬托得更加迷人。白天的暑气渐渐消去,山风阵阵,带着湘江水薄薄的清凉。沉醉在这样的山水中,几乎要忘记来途归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