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开篇中描绘的这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毛泽东当时应该是站在沙洲上看湘江秋色因而思绪万千的。想象中,橘洲应该是一个伸向江中的狭长陆地,这个沙洲能够一眼望到头,不会很大,而且那里一定有许多橘树。
眼前的橘子洲绵延数十里,葱郁一片,站在银盆岭大桥的桥头,其实就已经踏上了橘子洲的土地。视线所及,是一个花木繁茂的公园,东侧是宽阔的湘江,西侧的景象看不到。橘子洲在这里把湘江一分为二,是典型的江心岛。
放眼望去,岛上到处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橘树、柚树。正值盛夏时节,树上结满了繁密的果实。我深感惊奇的是硕大的柚子居然也能挂满枝头,一个个像绿色的大球,青绿青绿的,煞是喜人,却也让人忧,我担心一旦那细细的枝条支撑不住,绿色的大球会掉下来砸到脑袋。
步行一个小时,终于来到橘子洲头。30多米高的花岗石毛泽东头像矗立眼前,他目光如炬,风华正茂,面对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似乎让人看到了192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豪迈气魄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非凡勇气。
晚风携着江水的温润轻拂面庞,行走的燥热悄悄退去。湘江水并不像诗中描写的那样“漫江碧透”,看不到“鱼翔浅底”和“鹰击长空”,偶尔有一两只水鸟在水面低飞,清脆的鸣叫划破黄昏的宁静。“百舸争流”虽没有,但江上往来的运沙船并不鲜见。
转过洲头,另一侧依旧是浩荡的湘江,空气湿润清新,草木茂盛芬芳。相对于东侧高楼林立的长沙城,西侧的建筑很少,最醒目的就是连绵不断的岳麓山脉。极目远眺,岳麓山蓊蓊郁郁,是一道难得的天然绿色屏障。夕阳西下,太阳在山头露出半个脑袋,顽皮地给岳麓山披上了一条五彩丝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中的美景当下无福享受,远处只是充满勃勃生机的翠绿。想象着到了深秋时节,一江之隔的岳麓山如火似霞,那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将会激起人们多少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