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我们而去已三年多了。在经历了最初的悲痛之后,思念就如原野上的草一路疯长,父亲的音容笑貌时不时就浮现于脑际,生活中的随意一件小事都会让我想到:若是父亲还在会怎么怎么样。很早就想为父亲写些东西,但一直担心我这笨拙的文笔表达不了父爱深情,也怕自己贫乏的词汇难以描述父亲平凡而不乏精彩的人生。在冬至即将到来,按风俗三年后为父亲立碑之前,忍不住提笔,也算是宣泄一下思念之情吧。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作为家里兄弟姐妹中的老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和贫困的家庭,父亲不但没受到宠爱,还从小就经历了不少的苦难且没能读多少书。但这些也没影响少年的父亲就具有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跨过鸭绿江去保家卫国是那个时候热血青年的人生理想,年少的父亲也踊跃去报名,但怎奈年龄太小报不上名。等到父亲够年龄参军入伍,那场战争已结束。在和平环境下当兵的父亲依然勤学苦练,很快便入了党、提了干。几年后,按照组织的安排,父亲以中尉副连职身份转业到甘肃玉门油田炼油厂当了一名保卫干部。
在父亲当兵和刚去玉门炼油厂工作的那几年中,我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身在数千里之外的父亲受当时通讯和交通条件的限制,都没有能回家为他们送终,让父亲十分自责。好在当时家里有我的大伯伯替我父亲尽孝,使父亲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稍得些安慰。
在玉门油田的工作稳定之后,几年没有回家的父亲向组织上请了探亲假,回家一是祭拜我的爷爷奶奶,二是看望我的大伯伯。父亲辗转数千里回到了合肥,那时候合肥到我老家还没有公交车,十多公里的路程只能步行。当父亲兴高采烈地快走到家门口时,从遇到的一个熟人口中得知我的大伯伯已在不久前病逝了,父亲如遭晴天霹雳瞬间懵在当场,手里提着的准备送给我大伯伯的一对红色铝壳暖水瓶也坠地打碎了。待父亲缓过神来回到家中,本来就家徒四壁的房子更是人去屋空,父亲不禁悲从中来,想想对父母生前没能尽孝死时没能送终已是追悔莫及,现在唯一的哥哥还没结婚就英年早逝,太让人悲痛万分了。在祭拜完我的爷爷奶奶和大伯伯后,父亲悲绪未消怅然若失,想想若此次再回到几千里之外的工作单位,这么远的距离,不知哪年才能回来,那父母哥哥的坟墓没人祭扫将会变成荒坟野塚,作为儿子就是不孝,作为弟弟就是薄情,和平环境下在哪都能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于是父亲当时决定就留在老家不回单位了。单位领导在催促几次后理解了父亲的心情,便将父亲作下放处理了。
留在老家的父亲由于有当兵和在国营大企业的工作经历,不久就被公社党委安排到大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当了民兵营长,从此开启了父亲几十年的大队干部生涯:从民兵营长到大队副主任、主任,再到大队书记。在当时那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老家当大队干部还是十分辛苦的,而父亲和他的同事们那些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还干了不少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事,比如修建了二级提水站、开挖了通向所有生产队的灌溉渠,农业生产实现了自流灌溉;比如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方便了耕种提高了产量;比如修建了机耕路,使拖拉机能开到大部分田头,而且实现了土马路全大队互通,晴天汽车可以开进村庄。依稀记得在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父亲就和大队一班人创办过队办企业,好像有粉丝厂、抛光厂、养猪场等。至于化解群众矛盾、调处民事纠纷更是父亲他们经常性的工作。
那时的大队干部付出多于回报,再加上我父亲耿直的性格和大公无私的品性,在我们四兄妹相继出世后,我家便成了全大队有名的困难户,直到我们兄妹相继长大工作了,家里经济状况才逐步好转。父亲严于律己,通过言传身教,将“正直做人,热心为人,不占便宜”变成了我们的家风。就在不久前一个老乡组织的饭局上餐叙时,遇到了我老家后面村庄的一位老乡,他说:“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父亲,他老人家的正直无私可是我的父辈们经常念叨的。”在父亲已退休几十年甚至已去世后,仍有人这样肯定我父亲的人品,作为儿子,我不仅是欣慰,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
作为父亲,他的勇敢和勇于担当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在我幼年时期的有一年,我老家所在的村庄和隔壁大队的村庄因中间一个废弃水库的田亩划分发生了纠纷,有一天,因两个生产队队长语言不合,在被冲毁的水库大坝两边,各自聚集了上百个手持棍棒铁锹锄头的对峙着的愤怒的人群,一场群体性械斗即将发生。父亲得知消息后,火速赶往现场,在大声喝退本村村民后,父亲站到了最前面,大声向对方喊话:我是这边的大队干部,请大家都冷静冷静,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事情我们坐下来好好谈。在父亲反复喊话的过程中,对方愤怒的人群中有人认出了父亲,配合父亲一起做了工作,平息了事态,最后解决了纠纷。那时候的农村,为了各自的利益,发生群体性械斗并非鲜有,在械斗即将发生时敢冲到前面去阻止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父亲令我骄傲和自豪的不仅是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担当,还有他的乐于助人。记得在我还不到十岁那一年,父亲一位姓钱的小时候的玩伴生病去世了,他那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因他治病已一贫如洗。那时农村人去世还是土葬,但他用于下葬的棺材却还没着落,他家里派人找到了我的父亲,父亲了解情况后,立即找人借了平板车,将我家积攒几年准备盖房子用的木头无偿拉去给他做了棺材,并帮助他家人一起料理好了后事。虽然他家的亲友感激万分,但我家却因此推迟了几年才添盖房屋,要知道我家那时可是六个人挤在两间半房子里住了几年。
父亲热心为人、乐于助人不因自己困难而改变,为了招待客人,哪怕家里只有一只“独种老母鸡”也会杀了为人。母亲常说父亲是“自己没米煮年饭,还担心老表过不了年”的操心人。
父亲工作踏实认真,办事原则公正,为人正直热心。在家对我们兄妹却严慈相加,从小就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对我们的学习更是严格要求,甚至有时几近严苛,让我们四兄妹从小就规规矩矩做人,很小都学会了做家务事,从没有因为父亲是大队干部而又任何优越感,有时甚至因为家里穷还有点自卑感。然而父亲给与我们的父爱却也温暖如火炉、坚实如大山。
记得在我十二岁那年,春节后刚开学不久的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我已发着高烧,浑身无力。正在烧饭的母亲看到我这样,连忙找来我的一个堂叔,让他背着我去公社找正在开“三干会”的父亲。到了公社,父亲听了堂叔的简单介绍,看着我因高烧而通红的脸以及蔫巴的神情,立马背上我就往公社医院跑,到了公社医院,医生检查后建议父亲立即带我转院去市里大医院治疗,父亲言谢了医生后,迅速地背上我就往公路边长途汽车停靠站跑。虽然那时我发着高烧,但趴在父亲后背上的我还是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深沉,父亲急速的步伐是对我病情的担忧,父亲焦急的心情那是对我无比的心疼。
赶到省立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父亲,我得的是“过敏性紫癜”,幸亏送医及时,否则可能发展成胸膜炎等疾病,后果严重。听了医生的话,父亲既庆幸又担忧,好在已住上医院。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由于医生的精心治疗,我的病情逐渐好转,父亲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增多,尤其让我感到幸福的不仅是身体的不断康复,更是能一人独享父爱。在住院的那段时间里,父亲给与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至于多年后每忆及此心中都是暖暖的、甜甜的。
随着我们的成年,父亲也越来越老了,但他对子孙的爱却越来越厚重。我儿子出生后一直随我们生活在城里,有时回老家住上几天却因吃了家里的井水浑身起红疙瘩,老家人说是水土不服,不能吃井水。近六十岁的父亲便在自行车后面绑上两个桶,骑车去几公里外接自来水回来给孙子吃,为的就是留孙子多住几天,拳拳爷爷情感动后世人。
父亲年龄越来越大了,但他对家乡的发展和对时事关心却没有减少,不过因观念问题也常和我们子女产生一些冲突,老家人叫“抬杠”,但每每抬到最后都以父亲的一句笑骂“妈的,都长大了,能过(老家俚语:聪明、能干的意思)了”而结束。其实父亲的这句笑骂,既有对我们长大成人的认可,更包含父亲心中朴素的人生哲学,父亲常说,孙子有理直太公。父亲是个讲理的人。这句笑骂还常常让我们体会到浓浓的父子亲情和满满的天伦之乐,以至于在父亲晚年的时候,我们经常找个话题故意和父亲抬杠,要的就是引来父亲的一声笑骂,这又何尝不是成年子女和老年父亲的一种撒娇呢!
如今父亲已撒手西去,再想和父亲撒娇已成为不可能实现的奢望,让人真正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和悲伤,那些温暖而美好的过往,成为了永远追不回来的过去时光。父亲,我们真的很想您!愿您在天堂安宁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