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攻击行为发生在彼此熟悉的个体间,也就是说攻击者和受害人有着共同的过去甚至会有共同的将来。科学家认为,攻击虽然具有破坏性,但也是一种竞争和相互沟通的工具。
在进化的过程中,动物和人类发展出许多行为,它们可以化解因攻击导致的破坏性后果,比如,黑猩猩在争斗后互相亲吻、拥抱。我们把这些敌对双方重修旧好的行为称为“和解”行为。用它可以对社会关系维系问题作出更符合实际的预测。例如,如果采用传统的观念,即将攻击视为具有争夺和防御领地的作用,那么我们预期在公开的冲突后对手间接触应该减少。而事实上,双方事后反而积极地尝试沟通,其目的是试图化解因攻击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创伤。
还有许多研究证实,攻击冲突过后,言归于好的对手间重新发起攻击的频率会降低,彼此间的忍耐力有所增强。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首先在两只猴子间挑起冲突,让一组猴子有和解的机会,另一组没有。结果发现,在随后的果汁分配问题上,第一组猴子间的相互忍耐程度高于第二组。这说明和解行为减少了攻击和恐惧。
和解还具有很强的安抚作用。
发生冲突时,无论是战胜者还是失败者,都会为关系的破坏而感到焦虑,破坏的关系网越重要,焦虑越强烈。而通过和解,焦虑能够有效地恢复到正常水平。
事实上,攻击也是关系亲密的个体间相当普遍的行为。比如,短尾猴的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母系社会,它们之间经常打斗。并且,亲戚间的和解多于非亲戚间的,从而保证了族群的稳定。
群体关系越和谐,成员间越不容易发生真正的争斗。比如,在较温和的短尾猴中,非恶意打斗的频率相当高,但因攻击引起的消耗很低。
和解行为是一项后天学会的社会技能,它可以被社会经验所影响。比如,将更富攻击性、更没有耐性、和解水平很低的恒河猴与其近亲——具有较高调和倾向的短尾猴混养5个月后,这些恒河猴的和解行为比同样年龄和性别的对照组高出3~4倍。
总之,我们并不否认在人类和动物社会中,由于利益的冲突,充满着攻击和暴力,但是他们都有丰富的解决策略,和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