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邱小权:扇子

时间:2023-09-09    来源:馨文居    作者:倪小婷  阅读:

  扇子,一个千古话题,一个即将被高科技替代的物件,但我还是习惯了,扇不离手。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那年,入夏,返校拿通知书,一位国家干部的娃娃,拿了一把漂亮的花油纸扇,同学们争着抢着欣赏,享受一下花扇子摇两下的凉风,我好不容易把扇子抢到手,还没来得及摇,那位同学快速将油纸扇夺回去,并说:“六月天气热又热,我的扇子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莫玩格(四川话:超前、摩登、时尚的享受)”,一石激起千层浪,欢呼雀跃的同学们,个个垂头丧气,天真幼稚的心灵,哎呀......

  暑期,寻求自慰,去了东家,又到西家,目的就是找牛皮纸和花报纸,找来以后,折成扇形,自制纸扇,那时,农村经济条件非常不宽裕,没有胶水,到山坡上去摘桐子,用桐子油将纸皮粘贴在制好的竹片上,然后用铁线把竹片一头扎紧,再用桐油全部浸透,一把自制油纸扇完成,虽然不好看,但也能“玩格”,假期制了几十把。

  扇子,始于晋代,古典戏曲中,展现得风姿多彩,在《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中,很多故事情节与扇子相关,还有《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戏剧还以扇子为戏名,西洋戏话剧《少奶奶的扇子》,也是以扇子为戏名,用珍贵的羽扇来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在古代,扇子为女子所喜爱,她们使用扇子绝不仅仅用来扇风除汗,不信,你看许多画中,她们或装饰、或蔽丑、或撒娇、或嬉戏、或寄情,这样的扇子,其制作也很讲究,精致,与粗俗的蒲扇和篾把扇,有天壤之别,她们用的扇子,好比江南才子和北平的少奶奶,篾把扇呢,则是淳朴的山民。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扇子传至今日,它的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在渝东北老家,最流行的是篾把扇、油纸扇、蒲扇等。那时,蒲扇和油纸扇,一般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没有,买一把需要花三五毛钱,但蒲扇极为耐用,有钱人买回后,也会用白布条镶边,十年八年也破不了,有的蒲扇烂成了刷刷,依然象济公一样,摇得悠哉游哉。篾把扇,大多数家庭都有几把,因为它价格不但低廉,而且大多是自家编制,手艺好的人家,还会编上几个字,有人还会把自己的名字编上。

  儿时的夏天,上蒸下煮,各种热浪,蜂拥而至,闷热,炎热,酷热,干热,熏着热,蒸着热;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一把扇子,与人们形影不离,扇子除了扇风能带来清凉之外,还能驱散蚊虫的袭扰。可说是扇子的夏天,扇子绝不是可有可无。整个夏天都是在扇子的摇晃下度过,不管在家里,还是在行走的路上,亦或是在树林里乘凉,如影随形也是一把扇子。

  夏天的扇子又是待客的见面礼,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会说:“么儿,快去把扇子给XX拿来”。

  夏日的白天,太阳火辣辣的,耀得人眼发花,知了有气无力地在树上嘶叫着。父辈们照样得上坡干活,但腰间没忘插上一把篾把扇。衣衫湿了又干,擦汗的毛巾能拧出水来;干的时间长了,炎热难耐,他们就到田边地角,找一树荫处歇凉,拿出插在腰后的篾把扇使劲的扇,呼呼的风,凉快得很;彼此间抽抽烟,喝水,不抽烟的,倒在地上,闭目惬息。

  夏日的傍晚,肩扛着干活的锄头等农具,手摇着扇子,哼着小曲,走在回家的路上,享受着篾把扇带来的习习凉风,多么惬意呀,真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闲趣。

  随着夜幕降临,地面温度虽说较白天有所降低,但屋里屋外依然高温闷热,酷暑难耐,每家每户,把地坝打扫干净,泼上冷水,在地坝角点燃半干的青草,用两根高凳铺上凉铺凉席,等待晚上乘凉。

  夏天的晚上,我们院子有十几家人,可热闹,十几个凉铺,依家门,方向各异。晚饭后,洗完澡,每人手里都摇着一把扇子,有买的,也有自制的,躺的躺着,坐的坐着,边摇扇子,边谈笑风生,还赏月看星星,给孩子们讲故事。聚在一起的男女老少,或高谈阔论、或慢声细语,漫无边际地侃着、聊着,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家长里短、奇闻逸事、神仙鬼怪、人间烟火……,应有尽有,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夜幕下交流情感,处处透着和谐温馨的气氛。

  经济发展,科技腾飞,人们可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享受。夏季降温祛暑的电风扇和空调等各类电器应有尽有,遍布在家庭和各工作场所,人们已不再为酷暑的夏热而费心了,有些人甚至到高山买房,避暑纳凉。

  城市和乡村里,还是有些老年人返璞,夏季到了,为了节约电费,再次拿起扇子,早晚依旧在大树下,用扇子扇风乘凉,不仅带来丝丝缕缕的清凉舒爽,还唤起许多美好回忆,寄托乡愁,永保童心,使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相成,让生活的氛围和品味,安逸!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