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过年旧事

时间:2024-08-16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馨文居  阅读:

  小时候,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能吃上白面馒头。所以盼望过年,总有一种望穿秋水的热切愿望。

  印象中最具年味,也是最热闹的场面,就是围在戏台下看演戏。旧时的杨家祠堂用木板封起来,里边放了桌凳,挂了黑板,就成了教室。一到过年,学校放了假,将木板拆了就是戏台。所以村里的戏台也就是教室,教室也是戏台。

  从初一到十五,许多村里都有戏。看戏也是凑热闹,站在戏台子下边拥挤的场面很是诱人。与其说那时候看戏没有带板凳的习惯,还不如说是穷的连凳子也置办不起。年轻人都站在戏台子的近处,密密麻麻的水泄不通。有人出去,一用力就会带动一大片人头攒动。所以,年老人都选择地势高的不遮眼的远处,或立站或坐地,边看边聊。那年月的农村人虽然缺钱花,但是,每当过年看大戏,总有一两个卖杂耍的小货浪引诱孩子们,一分二分钱就可购买到的糖块、一角两角就可买到的用泥烧制的口哨和彩色的气球。小孩儿因为喜欢,就哭闹着让大人给买,加上小货郎的磨蹭,大人们就会掏钱购买。和老年人在一起看戏,是我的喜好,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听他们谈论得多了,也就看明白了。

  我们村经常上演的戏有《穆桂英挂帅》、《十五贯》、《朝阳沟》等,演得还很不错。那是因为我们村落户了一户山东籍的孙姓人家,男的会拉弦子还会理发,女的会演唱还会编导。这家人的子女很多,平常靠男的理发生活。农闲时,女的就给村里人排演戏剧节目。

  计划生育比较紧张的时候,老孙家走过一段时间。那几年,村里过年没有戏看,只好请其他村的戏到村里演出。那时,还是生产队大集体,每家每户要管演职员的伙食。分到我家的是一个老年人,吃饭间谈起闲话,听说我父亲在外地工作,过年却不能回家。看到我们兄弟多,老人深感我家的不容易。于是,把盛在碗里的菜直往我们碗里拨。《三哭殿》、《姐妹易嫁》和《屠夫状元》等剧目。因从前没看到过,所以以为是新剧目,感觉特好看。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几年以后,老孙家又回到我们村,怀里又添了个吃奶的小儿子。我们村的人依然高接远送,不再让他们住进原来住过的窑洞,而是住在村大队宽敞的公房里。村里人打心眼里没意见,毕竟人家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是在给我们落后的农村创造精神财富。

  又到农闲季节,老孙家的门里屋外挤满了学戏的、听戏的男女老少。这一来,我们村又增加了新剧目,《穆桂英下山》、《香囊记》、《抬花轿》,还有《断桥》片段。在这些剧目里,老孙媳妇仍然是主角,还给村里培养了新一代戏曲演员。为此,村里投资建了新戏台。我们村的孩子有好多都认她做干妈,我觉得原因很简单,老孙媳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尽管许多人嘴上总是说:“理发的和唱戏的是下九流。”可是,如果没人理发,男人们的头发长了就很难看;如果没有戏,一个春节就显得没有生机。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