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我们就远远地望见了半山腰的那一抹红墙黛瓦。我们几次停下脚步,驻足眺望,一言不发。山中岩壁似削,云气如蒸,草木葱郁,飞鸟往还,无数知了“谜谜嘛嘛”的叫声无拘无束,此起彼伏,愈加显得山谷静谧。远处的娲皇宫壮观美丽,在云雾间似虚似幻。正恍惚间,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轻盈与飞升,这是一种遽然来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我捕捉到了!很快,我又联想到庄子“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乃至“物我两忘”的境界。但是,这种愉悦也就仅仅那么一瞬,就又如烟云般消散了。我抹了一把汗,似乎重新找回了听觉和视觉,腿脚也卯足力气,与众人次序排开,沿山路迤逦而行。
我们的住宿安排在山脚下的“朝元宫”。这是进入娲皇圣地,朝山进香的第一宫,因与山上作为主体建筑的娲皇阁(又称娲皇宫)上下相对,也被称为“下院”。下院分为两进四合院,前院由天王殿(山门)、大乘殿和两边厢房组成,后院由水池房、华佗庙和三官庙组成。四合院东侧还有停骖宫,停骖宫后又有广生宫。据后来了解,停骖宫里专门供养着娲皇圣母、紫霞元君和碧霞元君神像。广生宫里供着广生奶奶,一同供奉的还有水痘奶奶、糠疮奶奶、眼光奶奶和忌风奶奶。听来便觉好笑,原来这里聚集着一群疼爱后辈的圣母老奶奶。来到此处,好似来到奶奶的怀抱里。在奶奶的怀抱里,我们既不是文人也不是作家,都笑着承认自己的孙子身份。
我们向此处负责看护的工作人员出示了“单位介绍信”,然后被带领着,先把行李安置在前院的西厢房里,然后各自散开,四下查看。当时的朝元宫实在有些破败,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不经意处还堆放着一些砖瓦残碑和损坏的石雕,各个殿里的神像也是残缺不全。不过,当时我们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些许惊讶,或许连一点痛心惋惜的意识都没有来得及产生。现在回想起来,倒是生出不少唏嘘。其实,我们是少了些礼数的。这里是有着“华夏祖庙”之称的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岁月真的能够穿越,我们首先应该礼敬祭奠才是!当时,我们只是对水池房下面黑黝黝的水窖产生了一些兴趣,大家聚拢了来,纷纷猜测里面的水深和储量。
当天晚上,我们吃的就是用水窖里的水煮熟的南瓜稀饭。主人殷勤,小米饭香,我们每人手里都抓了两个馒头,端着一大碗粥,蹲在院中树下,吃出满头大汗。涉县小米南瓜粥是出了名的香糯醇厚,我们的脾胃得到滋养,顿时神清气足,回到西厢房里,随便就着一个文学话题七嘴八舌畅谈一通,竟是半夜无眠。西厢房是临时为“创作读书班”打扫出来的,安置的几张木床其实就是几块木板,床位的摆放也毫无顺序,基本上靠着墙边倚着角落,虽是夏末,但无蚊蝇,没有电也没有灯亮,偌大的一个西厢房,但闻人声,却不辨人影,吵嚷之际,先是有人酣睡,接着鼾声四起。
不待天亮,不知谁先醒来,接着就相互喊叫着起床洗漱。我们是等不及了!大家都是小跑着登上了“十八盘”。十八盘又称“十八层天”,寓意是攀上了十八盘就等于登上了十八层天。十八盘蜿蜒曲折,陡峭险峻,其中间隔数座凉亭,一可歇脚,也可凭眺,可谓一亭一景,引人入胜。就在这通天古径上,我们一路奔跑,气喘吁吁,或可算是为这一路的登天之难付出的代价吧。
登上奶奶顶,我们就算是彻底露出了“原形”。一则,身处山中,一行人渺小如蚁,见证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真如蝼蚁一般;二则,觐见过山中这些枯坐千年的神像,真正悟到“神”在人的心灵中的意义;三则,人对自身存在的意义还需要重新打量。
步入山门,我们的心绪立即静了下来,脚步也轻下来、虚下来。这是位于中皇山山腰间的一处东西向狭长的石坪,也是在山下仰望时的圣迹所在。主体建筑是娲皇阁(娲皇宫),其他建筑两旁分列,分别为梳妆楼、迎爽楼、钟楼、鼓楼、六角亭和木牌坊等,各以功能布局,结构严谨。所见楹联碑刻塑像壁画大多以彰显女娲补天的功德为主。迎着山门即有一联:凤山名隆三岛,神仙势压十洲,横批:蓬壶仙境。山门四角螭头下刻有四字:断鳌立极;山门后还刻“炼石补天”,颂扬的都是女娲补天的功绩。更加详尽的故事在娲皇阁中还以壁画和雕塑的形式予以表现。娲皇阁自下往上依次是清虚阁、造化阁和补天阁。清虚阁内,女娲居于正中,左手托盘,为人间降福,右手持壶,普度众生;造化阁内,女娲居中,怀抱男婴,意为使人间传宗万代;补天阁内,女娲居中,双手托举五色神石,如临天缺地陷之危,正在精心补天。上下三层阁楼四壁分别描绘着女娲抟土造人、通婚姻、别男女、立人伦,以及造笙簧的神话传说,桩桩件件,让人感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