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砚边

时间:2024-03-2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杨利民  阅读:

  不临帖,无以言

  临帖,是书法实践最重要的方法,是进入书法境界的唯一途径。古人和今人知晓书法之道的,都把读帖临帖看作是书法入门和提升的钥匙。

  清代朱履贞在他的《学书捷要》中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包括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

  任德山在《中国书法》一书里,对什么是临摹碑帖,说得简明。“临”,是把范本放在面前,观察字体结构、笔法笔势,会心凝神,对照着写;“摹”,是用透明的纸覆于范本之上,依范本字形描摹。

  临摹有这样几个要点:一是选帖。选帖就像选对象,要对得上眼。选一本自己喜爱的、能产生心理共鸣的碑帖,符合自己审美意象。二是读帖。读帖就像欣赏所爱的人,看得仔细,看得深情。认真观察、分析自己选定的碑帖,看得入神,看得痴迷。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观察碑帖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笔势的起伏收止、结构的主次呼应,还有运笔的牵丝往来、转折提按等,对范帖琢磨得“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姜夔《续书谱》)。三是摹帖。摹帖可以在双钩字上填墨,也可以用透明纸覆在范帖上书写,要一笔填满,不可重描,体察字的整体笔势和神韵,在头脑里由浅入深打下印迹。四是临帖。对照选好的碑帖临写,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熟视范本,默记于心,将字一气呵成。不可看一笔写一笔,致使字势拼凑,神采全无。要长期坚守,直到能够写得与范本惟妙惟肖,正如《书谱》所说,“拟之者贵似”。可以按先摹后临的步骤,也可以直接进入临帖。临和摹可交叉进行,也可偏重于临。五是读帖。读帖是通过对法帖的阅读琢磨记忆,深化了解吸收融化,达到心中有数和胸有成竹的目的。读帖又分读形和读神,读形能认识和了解碑帖的基础面,读神能感悟和体验碑帖的内在层。通过反复的读帖,对所临习的内容进行意念上的虚拟模仿,在临写前就将毛笔要经过的轨迹、轻重提按、以及结构特点、艺术风格,形成内心的指令方案。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宋代书法家姜夔认为:“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意思是,临容易学到笔画的姿态,可是不容易学到间架结构;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可是不易学到笔画姿态。从难易程度来说,摹易临难。不管是临还是摹,都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有人不屑于“像”,轻视“像”的意义,说:“像还不容易?”启功先生反向回答:“不像更容易!”

  历代书家谈临摹重要性的语录很多。“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麓台说的是绘画,书画同源,对书法同样适用。

  历代名家钟情于读帖临帖的故事,感人至深,给人启迪。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一次骑马外出时,偶然发现了晋代大书法家索靖手迹的碑刻,便立刻下马观看,端详了一会儿,没看出惊人之处。他牵着马离开石碑不远,又不甘心,回来更仔细地看一遍,这一次他觉得字还是不错的,有风格,有韵味。他再次骑马走了好一段路,心里还想着那个碑刻,觉得还没看够,于是他策马扬鞭又赶回来,仔细欣赏起来。这一次他越看越痴迷,深深地被索靖的书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久久不肯离去。

  老一辈革命家们戎马一生,在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事业中,兼顾书法练习,书法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

  朱德总司令很注意基本功的锻炼,七十五岁高龄仍然临帖,悬肘运腕。他将黄山谷的《幽兰赋》,悬挂在书橱前面,经常临写,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他认为黄山谷的书法,丰满而苍劲,态浓而意淡,巧藏于拙,秀出于伟。由于朱德长期临摹黄体,深得山谷笔意。朱总晚年的书法苍劲古朴,秀拔洒脱,纵横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