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
作为一个十足的博物馆爱好者,我对参观博物馆有着持久的热情。历史博物馆绚烂辉煌,如一幅织满灼灼繁花的锦缎,将古今故事娓娓道来;自然科学博物馆神奇瑰丽,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带领人们走近了不起的地球奇观;艺术博物馆流光溢彩,一件件艺术珍品展现着人类文明的璀璨……穿梭于博物馆的展厅之间,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动,那一件件静静陈列的文物,也好像在低声讲述着各自的身世。你可以近距离欣赏那些古老的青铜器,遥想当时的铸造场景;也可以于现代艺术作品前驻足,静心感受创作者灵感迸发的瞬间。站在人类文明的一个小小的刻度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心中激荡的,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仅仅就在几年之间,博物馆就从过去那种可以随时随地“包场式”的游览,突然转变成了如今需要提前通过小程序预约、早早抢票的局面,其火爆程度着实令人感叹。比如今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期为期一年多,但提前一个月开抢的展票总是几乎秒无,让我只能悻悻地对空长叹,遥想古代文明的千年繁华。
“博物馆热”绝非虚言。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至8月,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接待参观者达9.4亿人次,仅暑期两个月的参观人次便高达2.99亿。在这样的背景下,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场馆已成为公众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每逢节假日,这些场馆前总是排起长龙。甲辰龙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博物馆里过大年”也早已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当然,参观博物馆绝对不只是拍张照、打个卡那么简单。看看老物件,见见新馆藏,与古往今来的天地万物共处一会儿,这个过程本身就很迷人。博物馆如同一块吸引力巨大的文化磁石,不断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让人由衷感叹:这一方小小的博物馆,竟然盛放了古往今来这么多的光荣与梦想!
与文化来一场亲密接触
有别于昔日跟着讲解员“亦步亦趋”,如今的人们,更偏爱在博物馆里自由自在地探索。毕竟,文物不应该只是被束之高阁或任人仰望,身临其境的体验往往才是最能触动我们心灵深处文化基因的方式。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迎来首场博物馆奇“喵”夜活动。下午5点多,不少携宠观众就来到上海博物馆门口提前排队,随行的小猫咪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深圳工作时,去过“华强北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位于深圳著名的电子一条街华强北街道上。一进门,就走入一条长长的、形如手机电路板的甬道,之后,我们这些参观者就一路在发光二极管的“簇拥”下,迅速“跌”入嘈杂忙碌的喧哗市声之中。策展者综合使用了声、光、电装置,让我们沉浸其中,一边感受着科技发展的脉搏,一边仿佛置身于华强北昔日的繁华市场之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拼搏、奋发与生长。
印象深刻的还有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里面竟然有一个巨大的砖窑。这种“馆中馆”的设计,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踏入博物馆的一瞬间,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脚下的地面也如古老的烧砖作坊般粗糙而质朴,似乎讲述着历经数百年的沧桑。更妙的是,这里的展览没有玻璃柜,走入其中,我可以在互动区域亲手触摸不同阶段的金砖原料,感受从最初成型到最终烧制的质感变化。
“夜游故宫”灯光秀
当然,我们参观博物馆不只是为了猎奇,还在于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那种与古人的奇妙连接。今年七夕节,首都博物馆推出“指尖上的芬芳”主题体验活动,邀请情侣和夫妻体验花丝镶嵌技艺;武汉博物馆推出“古乐体验”系列活动,参观者不仅可以聆听传统旋律,还能参与到乐器的制作和演奏过程中去;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千年陶瓷”主题活动,鼓励参观者挽起袖子,在陶艺工坊中尝试制作陶器。为了强化活动的知识性,馆内还组织了“陶瓷之路”讲座,邀请专家分享陶瓷历史,帮助参与者更深入地理解陶瓷这一文化瑰宝。
如今,各地博物馆是越来越会“整活儿”了,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专家与参观者面对面交流,分享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知识等常规操作之外,常有创新之举。例如,一些博物馆推出了“考古盲盒”活动,让参观者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感受历史的积淀和发掘现场的喜悦。“文博戏剧”以沉浸式导览的形式出现,将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及相关历史文化元素与戏剧艺术相结合,使参观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成为真实历史的“参与者”。
文化传承在人,这些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无疑告诉我们:节日的仪式感和生活的庄重感,其实全取决于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自己的选择。
带走一份参观的记忆
花样不断翻新的文创产品同样是吸引人流的利器。频频“出圈”的各色文创不仅在互联网上博得广泛关注,还让参观者在赞美设计的巧思之余,有机会从博物馆带走一份专属的参观记忆。如果说以前的博物馆纪念品商店只是可有可无的去处,如今的它,早已成为人们必去必看的地方,有的参观者甚至会提前在网上浏览并被“种草”一些热门文创产品。
有一次,朋友从长沙的马王堆博物馆给我带回来一个仿汉代的漆耳杯,杯身上正中印有“君幸酒”字样。拿在手里细细把玩,杯子的质感温润细腻,真觉得比常见的首饰盒、妆奁都要更具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虽然是仿制品,但它完美再现了汉代的工艺风格,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用来喝水倒显得有些不舍,最终,我决定把它静静地摆放在桌角,仿佛让一份汉代的庄重与雅致融入我现代的日常生活中。
后来,我又发现了另一件有趣的文创—父辛爵造型的水杯。这是一款灵感来自商代青铜器的仿制品,充满着古老的仪式感。我立刻买了下来,回赠给了那位朋友。小小的文创产品不仅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鸿沟,还成为朋友之间传递文化兴趣的载体。每次看到它,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谈起历史、工艺,乃至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创产品已经不仅仅是纪念品,它们让过去与现代、文化与生活在我们之间碰撞、交流,增添了几分意趣。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创产品使文物插上了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想的翅膀,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早期的“网红雪糕”到如今的各种文创衍生品,这些商品不仅在设计上不断创新,更不断提升功能、质量和实用性,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完美契合。
在甘肃省博物馆,我见到了凭实力“丑萌出圈”的铜奔马毛绒玩具。这个玩具有多火呢,这么说吧,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与它的“丑萌”瞬间,一度成为一种网络现象。显然,这个毛绒玩具不再只是古老文物在现代的简单复刻,而是凭借俏皮诙谐的姿态,成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让你想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今年大火的,还有甘博的麻辣烫毛绒花束。在甘博的文创商店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毛绒造型的蟹棒、年糕、香菇、洋芋丸子、西兰花、娃娃菜等菜品中自由选择组合,自己动手创作出独一无二的“麻辣烫花束”。更有趣的是,工作人员还会提供沉浸式的“烫煮”服务,让我仿佛置身兰州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吃摊旁,实在有意思。麻辣烫毛绒花束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地域民俗与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仅仅是可爱的小物件,更是一座座文化的桥梁,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走近甘肃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而这,不就是我们走进甘肃想要探究的吗?
很多博物馆还通过定期更新产品线、推出限量版商品,持续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中国文物学会原会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博物馆应该是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和文明的窗口。而以复制和粘贴形式批量打造的文创产品,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每个博物馆都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才能最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
事实上,不少博物馆正在践行这一理念,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独特的文化挖掘与创新方式不仅丰富了文创产品的内涵,更在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搭建了一条情感的纽带,使每一次的游览参观都有机会成为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每年秋天,苏州博物馆的文创设计团队都会收到大量来自参观者的询问:“今年文藤的种子还有吗?”仿佛这枚小小的种子早已成为苏博秋日的标志。对许多参观者来说,文藤的种子不仅是一个纪念品,更是一种带着苏州园林气息的文化象征。将它带回家,仿佛将江南的秀丽风景与博物馆的雅致气息一同种在了自家庭院里。文藤随着季节的更替生长与攀附,如同博物馆的记忆与文化在每个家庭中慢慢发芽、开花。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对博物馆的怀念,更是对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情的延续。它让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记忆的存放地,而是变成一颗文化的种子,随着文藤的延展,悄悄在每一个热爱文化与自然的人心中生根发芽。
多地博物馆推出考古盲盒,由游客亲自发掘宝物,吸引众多游客购买
可以“变脸”的冰箱贴、会“搓麻将”的小手办、能亲手打磨的铜镜套装、可亲手修复的文物盲盒、可以自己拼搭的积木织布机……各种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在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的同时,也将寓教于乐发挥到极致。你看,亲手打磨一面独特的铜镜,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能感知古人生活的点滴细节;亲手修复一幅“名画”,让人也能化身“文物修复师”,有机会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了不起的匠心和工艺。文创产品并不只是简单的商品,它其实也传达着一种对文化和生活的郑重态度。它们以趣味的方式,鼓励人们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去创意性地表达。
打破时空的边界
除了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也是日新月异。通过线上展览与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轻松地“越过”博物馆的围墙,随时随地欣赏各色珍奇。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有一回,我带着全班学生云游了一次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虚拟展厅。那真是一场特别的体验,免去了辛苦的奔波,避开了熙攘的人群,大家和课文插图里那些熟悉的画面“撞”了个满怀。“站”在展厅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探索,点击互动讲解链接的知识卡片,还便利了每个人进行深度学习。
通过这样的虚拟博物馆之旅,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还能从中发现更多未曾注意的细节。那些熟悉的文物,在屏幕上通过3D技术清晰呈现,仿佛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展厅里的每一步“前行”,都是我们与传统文化的一次对话。科技在这里并未让历史变得冷冰冰,反而使得这些历史符号变得更加生动、触手可及。不忘来时路,更知脚下路,有了科技的加持,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弃我而去”,自己畅游博物馆去了。
“文化传承·数字共享”数字故宫体验专区推出了“数字文物”“数字考古”“数字服务”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了故宫20多年来的数字化成果
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故宫”项目,通过全景拍摄和互动技术,让用户轻松在线上自由漫游故宫,浏览那些精美的宫殿建筑和珍贵的馆藏文物。山西博物院推出智能文物导览设备AR眼镜,让参观者只需用声音控制,就能了解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中国丝绸博物馆则搭建了一个数字化丝绸织造技艺展示平台,邀请参观者在线学习,亲手操作古代织机,“编织”一块属于自己的数字化丝绸。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你一边操作数字化设备,一边学习着古老的织造技艺;一边感受着丝绸的柔软与光泽,一边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赛博互动体验项目……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踏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线上展览和虚拟参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参观者随时随地都能“云游”博物馆;高清图片、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可以尽情地放大图案,随心所欲地近距离欣赏文物的细节,体验那些曾经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历史。
无论是通过丰富的文创产品、极具互动性的特色活动,还是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手段,博物馆都在不断探索更好的传播之道。而这股热潮背后,其实是人们对了解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真实渴望:人们愈发感受到寻根溯源的必要性,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精神的锚点。而博物馆的创新和探索,正是对这种文化诉求的积极回应。
未来,博物馆必将继续在创新中探索,在传承中发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历史文化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