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老师:“我们的眼睛为什么不对着长,使两只眼睛对看,可以马上看到自己的样子,不必担心牙齿上有菠菜屑,也不必担心嘴边的饭屑?”
这个只有小孩会想到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很多动物的眼睛都是分别长在两侧的,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因为两侧可以看到的视野更广,因为动物们要时刻关注着周围的环境,伺机而动。而人类就不同了,脑后无眼,身后事不回头是不能知道的。于是孔子感慨于:“人苦于不自知。”我们人类眼睛演化的目的是朝前看,“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看得见别人脸上的小雀斑,但是看不见自己脸上的青春痘。为此,人类发明了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是有了镜子以后,人类就真的有自知之明了吗?
在心理学上曾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用镜子来测试动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
实验者先把一面镜子放进黑猩猩笼中,十天之后,将黑猩猩麻醉,在它额头上点一个无臭无味的红点。黑猩猩醒来后,镜子还没有放进来前,它并不会用手去摸额头,但是当镜子放进笼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便立刻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镜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来是没有红点的。
后来实验者又将另一只猩猩先麻醉,给它额头上点上红点,然后把镜子放进笼子里。猩猩表现出认得镜子中的是自己,但却没有去关注额头上那个红点,更没有用手去摸甚至是搓。
这个实验很让人震惊,当一个人不晓得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就会很自然地接受目前的自己,不管自己的变化会是多么巨大,不管这个变化是好是坏,都泰然接受,因为没有对照,所以没有任何疑义地接受。可一旦照过了镜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了,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变便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觉识出现后,不可逆转,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便会在“镜子”前面一直看,所以有没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小小的、薄薄的镜子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常用得着,它可以让我们看到、看清自己,发现脸上的灰尘,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但生活中还有另一类镜子,我们的眼睛或许看不见它,很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它,但它确实每时每刻都存在,并如影随形相伴在我们的左右。那就是人,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作为自己和别人的镜子,既可鉴己又可照人,这也许就是古人热衷于“以人为镜”的最好的理由了。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看到了自己处理朝政时的得失,使自己颁布的政令更合乎民意,因而他能赢得天下太平,博得盛世美名。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把伟人、成功者当作镜子,可以让我们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鼓励我们前行,也可以让我们接受他们失败的教训,工作上少走弯路。以人为镜,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郸学步,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以人为镜,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人为镜好处多,但要选对镜子,选对自身有益的镜子,但如若拿错了镜子,就可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么自卑,要么自大。
德国著名的作家歌德有个比喻很形象:“行为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在里面显示出自己的形象。”确实,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的镜子,别人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观察、揣摩、了解并最终把我们定性和归类,于是我们成了别人眼里的好人、坏人、可信的人、不可信的人……别人如果觉得你真心诚意待他,他就会真心诚意地对待你;你待别人高尚,别人也会高尚地待你。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人们对此有更为朴素和直接的认知:生活本身是一块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反之亦然。
其实,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我们的镜子,可以借鉴,伟人可以为镜,凡人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正面人物值得借鉴,反面人物值得自省。总之,以人为镜,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一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