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生于武则天长安四年,比李白小三岁,比杜甫大八岁。
高适的祖父曾经是大将军,万军之中擒突厥首领,死后更是陪葬在乾陵,风光无限。而他的伯父和父亲,就只能担任一些八九品的小官了。到了高适这代,因为不事产业,祖父手里的家业逐渐衰败,最终沦落到快讨饭的地步。
二十岁时,高适离开宋州,前往长安谋生。也就在这时,他开始关注诗歌。在之前的生活中,他一直是仕途经济和勤练武艺,现在才正式对写诗有了浓烈兴趣。
结果,高适没有得到关注。
高适此时只是一介布衣,没办法,只能回来继续种田。他以姜太公的人生自喻,说自己虽然心情苦闷,但定有遇到周文王的一天。
2
首次求职失败,高适意识到当今社会没有背景和金钱是办不成事的,于是索性回到宋州躬耕陇亩,这一待就将近十年。
有一年连日大雨,将庄稼无情摧毁,而家里,已经没有一斗米的储粮了。想到自己这十年来一直胸有韬略,可是却无人问津,高适再也忍受不了,既然农民都做不成,那只能再次踏上征程了。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秋天,高适从宋州出发,北游燕赵之地。
高适顶着祖父的光环而来,无非就是想入边帅幕僚,从此施展抱负,他写了一首诗《塞上》作为敲门砖。
这首诗,抒发自己渴望效犬马之劳的心愿,可是却也将边关将军的无能衬托了出来,诗中一句“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他怀念李将军,李广的气魄和精神,岂是现在这些酒囊饭袋能比的?
所以,高适注定只能倚剑空自叹息。
高适此行斗志昂扬,然而又碰了一鼻子灰。
3
从燕赵归来后,高适隐居淇上,并作有《淇上别业》: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高适一生最烂漫的时光,大概就是在农村隐居的日子,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寻找一个能够一飞冲天的时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
唐玄宗天宝八年,在一代名相张九龄弟弟张九皋的推荐下,高适前往长安应试,中第,随后被授予封丘县尉之职。
此时,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在这老大不小的年龄步入仕途,未来的十余年又能做些什么呢?
高适来到封丘任上,发现自己不适合官场,甚至不适应这个时代。
他问妻子:“现在的社会怎么都是这样?”
妻子远比他通达,笑道:“只有你不知道是这样罢了。”
既然待不惯,不如辞官弃印而去。
回到长安后,高适和岑参、杜甫等人交游了一阵子。
天宝十二年,他前往名将哥舒翰麾下做幕僚。
哥舒翰对高适是很欣赏的,高适在《登陇》诗中说: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既然有人懂我,那我就要跟着他大干一场。
5
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谁料一场大变彻底改变了高适的人生。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高适一直待在军营,直到潼关失陷,哥舒翰被俘。之后,高适前往成都,向唐玄宗汇报战败原因,并请求皇帝拿出钱来招募军队。
唐玄宗感叹着“患难见忠臣”,提拔高适为谏议大夫。
从此,高适在朝廷拥有了话语权。
高适经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渐渐地,二十多岁时的才华就得到了展示。
十一月,永王李璘叛乱。
新即位的皇帝唐肃宗找高适商量对策,随后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与其他将领一起前往讨伐。
高适写信给永王李璘手下的将领,劝说他们弃暗投明,各求自由。
结果,还没等到正式攻打,李璘的军队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永王李璘也在逃跑路上被杀。
平定永王之乱,高适立下大功。
6
在后来的政坛风云中,虽然高适起起伏伏,但一直得到朝廷的重用。
除了担任重要官职外,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了唐朝诗人中,唯一被封侯的。
不久,高适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时势造英雄”,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握住机遇,例如他的朋友李白,他平定永王叛乱时,李白居然加入了永王的队伍,致使晚景凄凉。
高适有一双慧眼,能在人生的分叉口去伪存真,选择一条正确的路,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
所以,少年淡默并不可怕,大器晚成一样受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