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1,以求毕其说而请命2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3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4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5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6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7?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布蒙抽擢8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吏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9于此。情隘辞戚10,不知所裁11,亦惟少垂怜焉。愈再拜。
1不测之诛:不测,未知、难测。
2请命:请求任命、请求命令。
3有介于其侧:
4望其仁之:仁,名词动用,救活。
5濡手足、焦毛发:濡,打湿。焦,烧焦。
6溺于水而爇于火:溺,淹没。爇,烧煮。
7如时不可何:什么时候不可以?
8布蒙抽擢:蒙,承蒙。抽擢,提拔。
9足以方:足以,完全能够。
10情隘辞戚:隘,狭隘。辞,语言。戚,忧戚。
11裁:裁剪。
在韩愈上一次给宰相写信后的第十九天,韩愈在黎明时分就点亮蜡烛,铺纸然后提笔从卯时一直写到辰时,把他心中近似责问的期待和满腔激情,都写在在这第二封上宰相的信函里。当时二月的长安城,可谓是春光融融,正当是游春的好时节。韩愈却无心观赏景致,就随便吃过一张胡饼,而后急匆匆地朝光范门奔去。当然守护光范门的还是那位执戟武士,这次他却不理会韩愈晋见宰相面呈书信的请求,并且还斥责道:“你已经来过一次,就应当晓得规矩。”韩愈却说:“既然不准我面呈宰相,那就请代为转呈吧。”于是执戟武士收下书信,韩愈转身愤然离开了光范门。这封《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可谓是字句恭谨,并且言辞恳切。不过当自己看到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 就简直就是近乎乞怜的句子时,还是在心中忍不住为其感叹:想想韩愈一代鸿儒,可谓是文章巨公,再加上百代文宗,现在却也不得不为了这个仕途前程而这样地卑微恳求。但是,文章中韩愈也的确是说了句很实在的话。他说“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照原文翻译过来,那就是说,“有些人告诉我说:‘你说的的确对,宰相也的确了解你的情况,但是由于时势不允许,这又能怎么办呢?’我却认为,那些都是不明白道理的人,他们的才能的确是不能够得到我们贤明的宰相的看好;至于哪些所谓‘时势’,本来就只不过是在高官的言行而已,这并不是所谓上天安排的。”所以时势只不过是高官的行为,却并不是人们说的上天的安排。像这样的话,还是真正说到了韩愈自己的心坎里啊!
【后廿九日复上书】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己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1;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2者,皆已宾贡3;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4,皆已销息5;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己得宜;休征嘉瑞6、麟凤黾龙之属,皆己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7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唯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8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9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捉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黾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10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11,故出疆必载质12,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13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14,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1虞:担心。
2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九夷八蛮,少数民族。荒服,边远地区。
3宾贡:作客上供。
4妖:怪异、妖艳。
5销息:消灭、生长。
6休征嘉瑞:
7章章:明明白白。
8百执事:各级官员。
9辅理承化:辅助、治理、教化。
10阍人:守门人。
11吊:慰问。
12出疆必载质:
13数:多次。
14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惧,害怕。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文章总共有三个段落,实际上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部分主要将周公与时相两两作对比,歌颂了周公,讽刺了当政者封闭贤路的做法,用以激起宰相们对不拘一格选荐人才这个建议的重视和鉴察。用周公之功来立说是颇有深意的,周公为历代所推崇的贤相,并引证了他在选用贤才、铲除奸邪,以及教化等八个方面的德政,可以说谁也比不过周公,这也足可以压倒后来的时相,无疑也为下文转入当今的宰相不如周公处伏笔。但为了突出周公求贤之心,文笔又作了顿跌,如怒涛出峡,引出一番议论。当时求进的贤才哪一个也不及周公,就是和当时的公卿百官相比也没有更贤能的,即便如此,周公还是以吐哺握发的态度来寻求贤才,心情急迫,为了不辜负成王的委托,接着自然地引到与今天时相作对比,作为辅佐君主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但就以上八个方面来看,时相们都没有做出周公辅政时的业绩,从而就直率地指责宰相们不该这样默默地不闻不问,就求进见这点而言,也应该接见他们,考察后再决定是否录用。第二部分,表明自己忧天下之心未泯,因而自进不已。先作对比性的阐述:古代士人可以周游列国,进行自我推荐,但时代不同了,今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一个君主,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来说,怎能弃故国而就夷狄呢?再作分析性阐述:朝廷不任用,抱负不能舒展,只好隐居山林,这是一种消极的不利于社会的行动,而存天下心之士也绝对安心不了的。韩愈自己怀有济世之理想,具有博学之才,不甘心于自己的埋没,不顾千难万阻,多次渎冒尊威,要求进见不止,为的使君相体察苦心,予以重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愈的绝望之情,实在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