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1,二曰法授圣2,三日化及民3。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懃焉4。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5,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6,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去吾国故不忍7。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8,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颓而不息9。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10”,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11。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12,惟德无陋,惟人无远13,用广殷祀,俾夷为华14,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15,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于虖!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16,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17,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18。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19。嘉先生独列于《易》象20,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21。宪宪大人,显晦不渝22。圣人之仁,道合隆污23。明哲在躬,不陋为奴24。冲让居礼,不盈称孤25。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26,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27。古阙颂辞,继在后儒28。
1正蒙难:辅助君王于患难之中。
2法授圣:将大道传于圣君。
3化及民:恩德泽被于百姓。
4尤殷懃焉:
5天威之动不能戒:上天的警示都不能令他有所醒悟。
6进死以并命:舍生取义。
7与去吾国故不忍:不忍心离开家乡。
8晦是谟范:晦,隐伏。
9昏而无邪,颓而不息:虽然不言但并非不正,虽然隐伏但并非无思。
10明夷:将智慧隐伏起来。
11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序人伦而正法典。
12推道训俗:传播大道,化及俗民。
13惟德无陋,惟人无远:德行所施,不在乎地理的枯陋,不在乎百姓的远近。
14用广殷祀,俾夷为华:使殷商的祭祀得以延续,将夷狄变为华夏。
15丛于厥躬:源自于躬亲力行。
16殷祀未殄:殷商的气数未尽。
17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向使,假如。
18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这在人事上是很有可能的。
19岁时致祀:到岁末的时候祭祀。
20《易》象:
21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商朝的祭祀得存,变夷为夏。
22宪宪大人,显晦不渝:无论光耀还是隐伏,其德行不改。
23道合隆污:其大道无论在显耀时还是再隐伏时都能实行。
24明哲在躬,不陋为奴:身怀大道,不以为奴为耻。
25冲让居礼,不盈称孤:
26时诎而伸:一时隐伏而终得伸展。
27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28古阙颂辞,继在后儒:由我来补做颂辞。
文章中所说的箕子,他的名字叫做胥余,他是商朝末年殷纣王的叔父,曾经担任太师一职,被封于箕这个地方。他由于劝谏纣王,被囚禁。周灭殷之后,武王将他释放。历史上传言,那时由于他不愿仕周,逃亡到朝鲜,周武王就将朝鲜封给了他。现在我们来看看文中对箕子伟业的记述:在殷纣王统治期间,将治国的大道背弃了,而政治又很混乱,而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并且圣人的教诲也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而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最后作者记述道: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这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