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有僧曰觉照,照居寺西庑下。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筿蒙簜蒙杂拥蔽1,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照谓余曰:“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众山之会,果去是,其见远矣。”遂命仆人持刀斧,群而翦焉。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而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旷也。余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
或异照之居于斯,而不早为是也。余谓昔之上人者,不起宴坐,足以观于空色之实,而游乎物之终始。其照也逾寂,其觉也逾有。然则向之碍之者为果碍耶?今之辟之者为果辟耶?彼所谓觉而照者,吾讵知其不由是道也?岂若吾族之挈挈2于通塞有无之方以自狭耶?或曰:然则宜书之。乃书于石。
1薪蒸筿蒙簜蒙杂拥蔽:粗细不等的树木,大大小小的竹子,互相遮掩杂乱无章,挡住了视线。
2挈挈:耿耿,心里老想着。
柳宗元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法华寺,是地处永州市芝山城区的东山,这是柳宗元刚刚被贬到永州时经常去游览、去观光的地方,这个法华寺也就成了他的精神寄托的地方,可以说是研究柳宗元生平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线索。这篇文章具体是写于元和二年,也就是八百零七年,也就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第三年。柳宗元在前面几年里常常与寺中的僧人觉照等人交往,于是在寺西建西亭,所以在文章的第一句就指出法华寺的地势在永州是最高的,然后紧接着就叙述了他在法华寺构建西亭的缘由与经过,抒发了作者对佛家所说的觉悟和观照的理解,接着介绍“有僧曰觉照,照居寺西庑下”。由人而牵出住所,再描写环境,由远而近,由小而大,渲染山势的峻险,竹木荆棘的繁多,最后挑明自己的想法。僧人觉照赞同柳的观点,并说明砍掉柴木荆棘,视野就很开阔辽远了。于是,柳命仆人拿刀斧清除杂草荆棘,用自己的官俸建了西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文章第二部分对觉照为什么不在这里砍伐杂草建亭发表看法,谈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西亭记》仅三百字,记事写景、抒情糅为一体,文中有两个观点值得重视。一是“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而增广之者。”原始自然美,需要经过人类的加工使之更美,视野开阔,心境也随之开阔。二是对佛教真谛的领悟。紧扣觉照的法号,联系佛家所说的觉悟和观照,联系遮挡与开辟的现实,实与虚相结合,有与无皆存在,蕴含禅理。在这篇文章中透露出一种佛家的思想,一种更高远的眼界,显然是受到了当时寺中僧人的影响,这显然是一种比较好的现象,至少柳宗元没有变得那么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