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景云铜钟:穿越千年的祝福钟声

时间:2024-02-24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杨 烨  阅读:

  唐景云铜钟是首批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名录的文物之一,它是中国现存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和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铸工娴熟,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体现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号称“天下第一名钟”。

  唐景云铜钟的缔造者李旦,虽出生于世代是皇帝的家庭,但看着很“佛系”,唯唯诺诺拱手让天下,一点存在感也没有。很多人就觉得,这人太悲剧了,他敢情是个替别人暖龙椅的呀?难怪他一开始叫李轮——轮着给大家暖。但真的是这样吗?

  李旦出生于朝阳升起之时,初名李旭轮,老爹大致希望他如天上的一轮旭日,带给人间温暖。实际上,李旦也实现了。在玄武门之变的数十年之后,鉴于祖父辈的前车之鉴,同样一个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现了储位和皇位平稳交接,进而开创了大唐史上最强大的盛世。不得不说,李旦具有真正为皇族利益乃至整个大唐王朝着想的智慧,是刀光剑影已司空见惯的大唐皇室中难得的一抹暖色。

  不过他后来直接被母亲武则天改名为轮,也就是轱辘的意思,后面武则天可能感觉命运如其名太“轱辘”了,就直接改为同义词“旦”。这两个名字都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雍雍鸣雁,旭日始旦”。令人惊奇的是,他名字一改,好运就来了。

  《旧唐书·睿宗本纪》卷七记载:“帝(睿宗)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看来李旦性格无为不争,口才辩论能力可能不太行,没法主持“奇葩说”和“吐槽大会”,但他书法非常好。他在自己所有哥哥都被母亲发配的时候,凭借着过硬的书法和文笔,竟然成了武则天的贴身小秘书。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武则天最喜欢的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被拓毁后,就命李旦亲题篆额重刻;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刻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初五的《顺陵碑》也出自李旦的手笔;武则天还经常与他同书配合,她写碑文他就写写碑额。这样的贴心小棉袄,一代女皇当然还是要留的。

  只可惜李旦的传世书迹极少,作品几乎全部早佚、损毁或是重刻。唯有著名的景云铜钟穿越千年,还完整无损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向今天的人们炫耀着那仅遗于世的绝妙手笔。此钟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具有重要的史料及艺术价值。

  李旦书法圆熟温雅,有盛唐博大气象,师承“二王”而有创意,与600多年后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颇有几分相通之处。顾炎武在《跋景龙观钟铭睿宗御书,景云二年九月》云:“初唐人作字尚古,有八分遗意,正书之中往往杂出篆体,无论欧虞诸子,即睿宗书亦如此。”

  书法极好的李旦虽然“佛系”,但也有跟母亲抗争的时候。比如母亲废了李旦的哥哥李显,让李旦做皇帝(当然也是傀儡皇帝),李旦为了保护被流放的哥哥,就在朝堂上绝食,以表反抗,武则天后来也拗不过自己这个“贴身小秘书”,无奈妥协了。

  命运虽不可自控,但他却是当时的宫斗戏码里最难得的幸存者。作为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李旦眼看着父亲死了,母亲死了,哥哥、弟弟、姐姐和妹妹都死了,两个老婆也都死了,还不知道死哪儿去了(尸骨一直没找到,至今仍是个谜);嫂子、侄子、侄女们也全都死了,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李旦能活下来真是万幸。

  李旦做了6年天子8年皇嗣,在这十多年里,他都是故唐王朝大臣效忠的第一旗帜,也被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亲族视为首先要铲除的眼中钉。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二,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因引诱李旦被拒,怀恨报复,把两个扎满针的巫蛊娃娃事先藏好,诬告他与两位妃子(刘氏和窦氏)用“巫蛊”之术诅咒女皇。两位王妃在进宫拜年之后便从人间蒸发,尸骨无存。王妃窦氏还是李旦的表妹,失踪之时其子李隆基只有8岁。

  韦团儿还想加害李旦,结果遭到告发而被处死;酷吏来俊臣、宗楚客罗织罪名审讯李旦,以各种手段把他推到了武则天面前,身处万般不利情况下,他仍然表现得泰然自若。最后幸得忠臣乐工安金藏当众剖腹明志,以表明皇嗣没有谋反,李旦这才化险为夷。

  自古以来,立长还是立爱就是一个大问题,多少厉害的君王在这个问题上首鼠两端,甚至闹得政治动荡、王朝倾覆。要知道,在那个历史上最残酷的皇室斗争中,面对人世间至高的权力诱惑,李旦始终能保持充分的理智是多么不容易。

  李旦两次让出皇位的明智决断开启了盛世太平,最后他竟然还当上了太上皇,手中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李旦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此三人是李旦给儿子李隆基留下的助其开创开元盛世的“三大宝”)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李旦庙号睿宗(这个庙号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皇帝用过,另一个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结拜兄弟托雷,忽必烈时被追谥为“元睿宗”),这个“睿”字货真价实,可说恰如其分。李旦以吴太伯“能以位让,唯吴太伯,存则用成其节,殁则当表其贤,非常之称,旌德斯在”。这样的智慧,被历朝历代皆称颂为圣贤,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李旦天天忙于朝政,惊心动魄而又波澜不惊地活着。面对当时情景,他想作诗一首在一口钟上:

  “自兹千岁,从今亿春,悬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辰。”

  据《旧唐书·睿宗本纪》记载:“其日,景云见……册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为景云。”这是景云年号的来历。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幸周至楼观台,夜宿行宫时又梦见了久违的霞光满天,祥云缭绕其身的景云,睿宗觉得这是大吉之兆,当即就令皇家所属工匠铸钟以志。

  大钟还没全部铸造完成,睿宗就提前命人在长宁公主故宅崇仁坊(现在碑林向东董仲舒墓“下马陵”一带)建造景龙观(后玄宗梦见老子,改其名为迎祥观)并修建钟楼,亲自监督造钟,撰写大钟铭文,即《景云钟铭》,还评价称宝钟放置于此是“行三重楼以凭观”。后人因此在书中也称此钟为“景龙观钟”或“迎祥观钟”。

  李旦在钟的骈体铭文里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可悟道,可报时,可献福瑞,可穿透阴霾,可引来飞廉(风神)扇炭,屏翳(雨师)管炉,可振聋发聩……据说每天撞击报时的时候,全城都能听到清亮悦耳的犹如凤凰鸣叫的令人心旷神怡的钟声。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钟有高下之别,以铜为质地的景云钟自然是最高贵的。钟作为金乐之首,无疑是至尊的礼器。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写道:美好的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古文字中,“楽(乐)”字跟“薬(药)”字相通,难怪铭文中说:

  “原夫一气凝真,含紫虚而构极……济物归于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于希声……聋俗听而咸痊,迷方闻而永悟……”

  民国初年,景云铜钟曾在西安西大街亮宝楼展出,后长期存放于此,供人参观。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景云铜钟拆卸外运,埋于乡下避难。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才将景云铜钟迎回古城,受技术条件限制,于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只能建一小亭,暂时存放景云钟。在1964年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览中,景云铜钟凭冶铸工艺、外形和声音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被推选为世界名钟。千禧年(2000年)底,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第一套“中国古钟”纪念邮票中就选用了景云铜钟的形象。铸于1300多年前的景云钟再次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依据近年实测资料,景云铜钟通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钟纽高21厘米,厚20厘米,重逾6吨,与众多古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如清代金石学家王昶《金石萃编》卷六十九引《金石图》:“高九尺,径五尺五寸,中围十六尺。”钟顶端有蒲牢、兽纽。

  景云铜钟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算得上一个庞然大物。大钟通体以铜、锡合金铸成,通过铸模痕迹分析,当初铸造之时共分为5段26块进行铸模(蒲牢顶部单独铸一模)。

  该钟形态为上锐下侈,钟口则是六角弧形唇。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细密,尤其是钟声洪亮清晰,钟身上有32枚钟乳,是为了装饰和调节音韵的,因而其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非同一般,显示了唐代铸铜技术的高超水平。

  钟身表面还饰有大量精美纹饰,自上而下共计三层,每层又以蔓草纹带分为6格,总共18格。每格内所铸图案各不相同,分别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火凤、朱雀和夔牛(后铸上的,看似独角独腿)等祥瑞动物,在钟身四角则各铸造四朵祥云,颇为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

  今天,景云铜钟已失去了它荐福司晨的礼乐功用,但人们依然能在驻足观赏中领略到悟见人类文明辙迹的愉悦,依然可以在一年一度的除夕之夜,聆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景云铜钟为我们奏响的清脆洪亮、辐射全球的新年钟声。这个堪称国宝级的“中国第一古钟”继续为人类发出着穿越千年的“帝王之音”。

景云铜钟

励志文章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