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写写离别。算来我迄今所有的文字,至少有一半是因为离别写下的。人之本性,喜聚不喜散,在我身上体现得尤为严重。但离别又是生命常态,大到国破家衰,生离死别,小到各奔西东,劳燕分飞。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大的离别之痛没有体会过——幸亏没有。我的四姥姥是从兵荒马乱的旧社会过来的,在我母亲很小的时候教导她,能做和平年代一只狗,不在战争年代做个人。话语中充满了哀婉和悲痛。我长大以后才知道,我的四姥爷就是军人,大概不到四十岁死了,因为战争;我的五舅舅出生于一九四九年,所以起了个名字叫平安——我所体会的都是小情感。离别之痛,有时也痛到了锥心刺骨的程度,但也是一己之私,与家仇国恨无关。
我自幼小时候体验到的细小之痛如此众多,它们发生过一次,两次,三次,直至无限。细小的离别之痛,被歧视之痛,软弱之痛,还有,想象之痛,是面向未来的。长大后愈演愈烈。思念之痛,被抛弃之痛,搜寻之痛,欲望之痛,或叫欲速则不达之痛。但所有的这些说法,又都不尽准确。因为我再也想不出合适的词了,所以我把这些痛先写下来。它们是构成我的生活变迁的全部由头。我极愿意亲近那些流露痛感的书,我从其中读到的,何止是小小的辛酸,何止是小小的感动,我几乎从中发现了人生的全部命题。这样说,势必夸大其辞,但有什么要紧?我常常回想,我在那些一个人的夜间如何去读那些催人泪下的段落,它们沉迷于绝对的痛感,毫无解救之法。有时,这其中包含一个感同身受的前提。感同身受。是因为你在读到这些书之前业已经历同样的痛楚,它们看起来已经消逝,但却经不起一点撩拨。你的心里沉积了一些东西,很可能,它还在继续沉积,长大,直至爆发。涕泪滂沱。这太容易让人理解了。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不过,这也像是很扯淡的话。因为泪水之痛,并不是痛的实质。痛的实质是难以驱遣,无法消散。泪水有时也觉得太轻了。轻薄,琐碎,不堪。有时酒可以作为替代品承受部分痛,因而产生麻木之痛。酒醒后,会有得不偿失之痛。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甚至,二十七岁之前,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二十七岁之前,我就沉迷于书写。但书写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被人误解为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至少,从表面看起来,大约是这样的。但根子里可能不是。
这是常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不同凡响。我觉得自己也差不多。这些年里,我之所以怀着那么强烈的写作愿望,也是觉得自己“差不多”。其实差得多了。但这可不是跟自己妥协,而是跟外界妥协,先虚晃一枪,以利再战。我经常觉得,生活浑似披着粗布外衣的老农,他承受一切击打,风雨,怀着对生老病死的恐惧,看似皮坚肉厚,其实并不强大。为了使自己和他人免受委屈和伤害,我立志奋起,并付诸实践,但其结果,却是屡屡碰壁。好在不管我是否碰得鼻青脸肿,都可以认为这便是常态。其实生活,也不尽是一个懦弱的老农。有许多事物当真比农人强硬得多。他们代表秩序,法律,权力,如此种种。可惜我过于落后,不仅意识不到这些,而且还要对着干,脑子里残存一丝丝侥幸,直到连这点东西也被消耗完毕,最后变得脾气全无,可以随大流,耐大劳,吃大苦。所以,人无完人,只有被环境吸收和改造之人。这是我的有局限的经验,井底之蛙之见。对于这一点,我以前也不能坦然承认,因为井底之蛙嘛,除了浅薄就是聒噪,毫无可取之处。很早的时候我在乡下居住,每到夏季向晚时分会听到青蛙叫,开始我不知道这声音出于何方,后来明白它们都来自爷爷奶奶院里的那口井。关于那口井,我有着极其美好的印象。因为不仅有井水滋润我们的肺腑,而且它还灌溉园田。大概是出水量大的缘故,我记得爷爷可以在院子里种些蔬菜瓜果,所以每到夏季里,一片姹紫嫣红。那井在前几年被埋了,因为要盖房子,挖地基,它所在的位置大约便是我的堂兄目前宅子的后墙。埋井时我已经离开,听说水量早已小得多了。
我的堂兄们都在大院子里开辟了小院子。他们瓜分了我的童年。他们都生养了不止一个孩子,小兔崽子们满身泥土地在各家院里跑来跑去。跑着跑着便长大了。现在他们都不太认识我了。我也很少再回到那所大院里去。好像离得太远了。这还只是一例。因为这次离别,花费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开始时我还念旧情,时不时地到老地方去走走,后来旧情变得恍惚起来,虚无起来,可望不可及起来,所以我就渐渐地淡忘了。那院子里的老一辈人渐渐老去,离开人世,他们居住的老房子也留出了好大一块空缺,但过不了几年,旧的彻底不见了,新房子就在原址上重新盖起来。小的一辈人在开枝散叶,那里很快人丁繁盛,比我先前在时,人数既多,势力又大。孤单的只有我这个漂泊在外的人。说到孤单,他们大半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而我却与这个词相伴相随多少年,直到今天,仍在既获其益,又受其害。至于好处,是它使我区别于那些没有离开故土的人,我常被视做寡言者,在人前,话语格外稀少,所以有朋友看到我在文章中表现得大相径庭,便大为惊奇,连说几个想不到。但这种事不值一驳,他们惊奇,大约因为我的反差太大了。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符合事实。我的舅舅也是寡言的人,但逢到他想说话了,也会滔滔不绝好一阵子。被我母亲戏称为放水。外甥子像舅舅,这话说起来也不错。有一些时候,我非但不反对,而且简直喜欢这种说法。母亲也有这种不说则已,一旦开口,便如水流潺潺之势。母亲的语速,没有舅舅快,但他们都是那种能把话憋到肚里,可存可放之人。母亲建议我不多话,因为祸从口出,但我未必能忍住不说。再者言语有畅通肺腑之功。也有说过了后悔的时候,但即使推倒重来,也多半不会换一选择。有那么几年,我简直痛恨自己的不能控制。这一点若从母亲说起,似乎是退化了。到了后来,面临成家,谈恋爱,我要表述自己的情感,意志,不说话不成。话说起来没完没了。但那是个私密世界,懵懵懂懂中会冒出许多疯话,屁话,扯淡话,车轱辘话。废话连篇,百无一用。整体思维是混乱而紧张的,兴奋,无耻,欲念丛生。那时竭力想摆脱的是绝望之境,与孤独划清界限,所以女人,家庭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建立新的家庭意味着与青春时代的分离,从此成为合群的,顺从规范的人。过去的规范密布于人丛,却唯独把你一个人漏掉了,现在,它就在不远处招手,与它呼应,对答,并且表现得十分积极,认真,力争有所担当,这是恋爱之功。它把一个懒散的人逼到了前台上。你必须努力,向生活本身靠近,丢掉心中的幻想,脚踏实地,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只是失败还是无可避免地到来了。先有失败的征兆,打电话不接,约吃饭不出来,想见面见不着,见了面没话说,王顾左右而言他,然后分手,离别,世俗中人的棒打鸳鸯散,没有什么稀奇的。但还是好长时间无法释怀。青年人的小世界,但在那时却无比的大,后来被敷衍成文,也是无比的大。众多作家沉浸于描摹情感,失败的情感,撕心裂肺,有一种残缺之美。有多少人又为之付出了终生。终生,一个多么大的词,但现在我把它写下来,却觉得再也恰当不过。一次让人醉心于其中的离别可以构成终生的悬念,终生的猜想,终生的爱与恨。任何事物,一旦跟终生这个词扯上关系,就有一种悲壮感。英雄史诗里有悲壮感,爱情,有没有史诗?大半没有。爱情是易逝的,短暂的,如镜花水月。一种希望长久拥有却瞬间失去的感觉带来疼痛,它绵延如缕,不绝于途。有缺损的事物之所以会导致终生的牵扯,是因为未得圆满。遗忘的发生大半基于结果已经达成,它不会再设置距离的障碍,所以才如平静河面上的流水,进入顺遂之境,一往无前,无回顾,也便无惦念。有过人生失败史的人不会这样。他会对比,选择,左顾右盼,谨言慎行。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既指向功利,又涵盖虚无。失败有什么?不就是渴望,焦灼,胆怯,多疑,思维的高速运动导致了大脑的成长,发育,不就是无聊,妄自菲薄,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躺在原地睡大觉,大不了做一个永远的失败者。看起来,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含辛茹苦,都不是明月清风,都不是曲水流觞。但这也只是一种理解。换一个角度,失败者也流露他们的惬意和沉默。因为不在成功的位置上,便也无所谓再度失去。他们安然地走在人生的中途,说话时无须装腔作势,吃饭时可以吧唧嘴巴,不高兴时便骂娘,高兴了就狂笑几声,粪土当年万户侯,过的是一种和土地平行的生活。和土地平行多难啊,许多人都想超越土地,独立于万众,为此患得患失一辈子,失败者说,似这样,活得多累呀。
果真活得累,便不妨放弃执迷。古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心于处在日常生活。安贫乐道,笑谈风云,无疑都可上升为人生美学。散漫的午后斜阳,一次漫不经心的相遇,已经为未来的生活埋下伏笔。北方的夏季,那种干巴巴的炎热迄今笼罩了我三十三年,其间只有少数的几个年头被我永久地记住,并时时回顾。我偶尔会发出小感叹,为那逝去的必不再来,那美丽的往昔其实只是几个美丽的镜头被壅塞在时光的流水中。生活被分成了一个段落又一个段落,看起来首尾相顾,其实却常常发生断裂。那裂缝中被填充了杂物,但我们却再也看不到了。作为当事人,我总是伤离别,显得十分脆弱,不济事。我目睹着故人们一个个扭头而去,有的不几日就再度重逢了,有的却隔过了多少年,更有的,可能将终生不遇。面对不同的离别,我付出的心血不同。有时,我会怅然几分钟,有时是半个小时,有时是一个晚上,有时则是好几天,几个月,而最为隆重的离别,可以影响我几年之久。处于这样一个敏感者的地位,我被动地接受着这人世间的一切,几乎像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那样,回到曲终人散后自己那空荡荡的房间,不由自主地想起已经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众生喧哗,爱,交谈,甜蜜,两情相悦,直到互相指责,诋毁,无休止的猜想,嫉恨,构成了某一时段里我的生活的全部。那夜间的寂寞难以驱遣,每一分钟都可以变得无限大,漫长,无声,密不透风。日子是陈旧的,每天都在重复,制造相聚的幻觉,觥筹交错,杯弓蛇影,直到幻觉散去,露出坚硬的岁月基石。日常生活中的午后,纹理细密,人影憧憧,适合于倾听,写作,思索,闲逛。有一些深藏不露的部分会在这时显现出来,如光之形,如魅之影。至于早晨,应该是忙碌的。综合我多年的工作经历,上午这段时间十分宝贵,轻易浪费不得,否则一天就白过了。这是凡事要赶早的意思。如此逆循环,还是日复一日。光阴似箭,人事蹉跎,有多少离合聚散,其实无法想象。
凡事都不可细思量。但我总改不了这种臭毛病。幼年时期的听书生涯(母亲痛说家史),青春期的诗歌生涯,少年时期的流浪生涯,人过三十以后的读书生涯,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着作用。诗人们的吟风弄月被我借鉴,吸收,发扬光大;散文家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被我利用,实践,变更,但有小成,早已面目全非;而今我又喜欢上了随笔式的指天划地,小说式的汪洋恣肆,生气勃勃,一旦试起来,也都别有风味。只不过所有这些,既像是种种暗示,又免不了孩童式的顽皮。观我现今的面貌,与随笔之境相差了何止万里。我打量自己有局限的生活,沉迷于虚无之物,因为内心的困顿而体味人生的不足,不快,不甘。凡此碎小之事,充斥我的案头。书写。像自我的神明般与心神之外的物对抗。厌倦了离别而又难以割裂,耽于疑惧而不舍昼夜地诉说,记忆,向我提供了许多种文本。明暗相间,灯火闪烁,敌我交错,四面楚歌,逼真的分别镜头,一次又一次,像午后的阳光般反复。人,总是停留于他准备忘却的那一幕。不计成本的自由书写,可以获得短暂的安慰,但却注定无法长久。我经常在干这样的事。表面上,整个人是越来越世故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昔日经历仍在心灵上留下了疤痕。看来,人真不是自我的神,因为有命运这个幻影般的词总是先斩后奏。它先行为我们驱除许多可能,然后才为我们放行。在人间,我们一定要看到许多许多事,离别,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桩。可是某一日,我还是在睡意沉沉中返回了旧日生活,那被晒得发烫的青石板上铭刻了一首首老歌,孤帆远影,碧空千里,夜雨霏霏,再度把我拉入了感世伤怀的漩涡……我只在梦中唱了三五句就被闹钟吵醒,挣扎着起来,开窗户,看天,以及右手边邻居家的窗子,简直不知道,这样日日观看有什么意思。因为这已经是我们的房子,决定权终于被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被赶来赶去了,迁徙,离别,住无所居,告别一处又一处住熟了的房子,那滋味太他妈难受了,所以,我带着一种昂然的姿态下楼,到楼梯口还在想,我们要不要在这里一直住下去?可怜的胜利者带着小满足进退维谷,左右思量,矫揉造作,而楼下便如预料中的,早已人声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