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朋友遍天下,义气薄云天

时间:2024-06-23    来源:馨文居    作者:麦束  阅读:

  1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

  王昌龄喜欢交朋友,朋友众多,遍布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因为朋友多,别离重逢是常事,所以他的诗歌中,有许多都是送别诗,例如《芙蓉楼送辛渐》《送魏二》《送窦七》《答武陵太守》《送狄宗亨》《重别李评事》《送郭司仓》《巴陵送李十二》《送张四》《送高三之桂林》《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送十五舅》《送胡大》《送谭八之桂林》等。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上面列举的这些送别诗,仅仅是王昌龄写给朋友的送别诗中的十之二三。

  朋友多了路好走,这话一点不假,王昌龄落难时,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王之涣等,都给他送过温暖。

  2

  朋友多的人,往往是重情谊、讲义气的人,王昌龄就是这样的人。

  名相张九龄受权臣李林甫排挤,被废相后,大家都闭口不言,只有王昌龄硬杠李林甫,最终被贬官岭南。

  正是因为心有赤诚肝胆,所以王昌龄才能写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佳句。

  王昌龄出生于女皇武则天当政时期。

  二十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唐玄宗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移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踏上出塞之路。

  3

  王昌龄直接出塞,经兰州,穿河西走廊,一直徒步到玉门关。

  这期间,他写下了很多名垂千古的诗句,奠定了“七绝圣手”的美誉。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当时,西北无战事,所以王昌龄在吹了几年大漠风沙后,听取了一个老兵的建议,又回长安参加科考了。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他及第了,授秘书省校书郎。但是,王昌龄觉得官太小,几年后又重考了一次,又再次登第,遗憾的是,官职还是芝麻大,仅被授祀水尉。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开罪奸相李林甫,被贬官岭南,次年被赦免后,归来途中偶遇李白,心情大好,于是决定绕路襄阳,再去看望一下老朋友孟浩然。

  老友相见甚是开心,于是把酒言欢,吟风弄月,没想到这一顿酒,害得孟浩然旧疾复发,直接去世了。

  为此,王昌龄愧疚了很久。

  5

  唐玄宗天宝十六年(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

  早年有戍边经验的王昌龄早有警觉,屡屡上书,可都没有被重视。忧愤之际,他写下了《宿灞上寄侍御玙弟》,借诗来抨击朝廷无能。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

  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

  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王昌龄以“七绝”著称,但是这首五言诗,他整整写了60句,可见他对当时的政局有多担忧,以及别人所不及的远见。

  正是因为如此,王昌龄也为自己埋下了祸端,所谓“枪打出头鸟”,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做事不行,偏偏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满怀一腔热血北上,以图保家卫国,怎奈亳州刺史闾丘晓,将王昌龄杀害。

  6

  纵观王昌龄的诗词,因为他久居边塞,豪放诗风居多,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他内心的柔软。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玄宗天宝七年,王昌龄被贬任龙标尉,无聊时去城外散步,偶遇酋长公主、蛮女阿朵,被其泛舟采莲的景象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采莲曲》,那时,他已经50岁了。

  王昌龄在诗词上的成就,一直都在被低估。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边塞诗人 七绝见长 七绝圣手

情感故事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