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爱上豆腐渣

时间:2025-02-20    来源:馨文居    作者:怀才抱器  阅读:678 次

  很喜欢电视剧《欢乐颂2》里的主题曲“爱我所爱”,不讲什么理由。所爱的理由自己去填充。我爱上豆腐渣,有故事,也有爱的理由。

  一

  在我的老家,秋冬春三季都磨豆腐,这是农耕时的盛事。我家老屋东侧是一低矮的破旧房子,是七四叔的,闲房不闲,成了豆腐坊。

  我家磨豆腐少,剩余的豆腐渣不多,父亲看邻居要把豆腐渣倒进废水桶,就不舍得了,要盛几盆回家。乡邻向父亲讨教,也学做豆腐渣菜了。可苦了猪,猪只能以时蔬野草为美食了。

  乡邻多把豆腐渣当作猪饲料,唯此一用。

  豆腐渣的名声一直不大好,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遭灾,豆腐渣也不舍得扔给生猪了,被视为“废物”的豆腐渣,便成了一道可口的美食。

  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一个人杀狠说:“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不过了”,贫苦人吃一块豆腐要多大的狠劲啊,几乎和毁家纾难相当。经过大灾,连豆腐渣也不敢慢待了,硬是吃出了美味。看来美食,并非都是香舌润肠,在曾经的时代,更多的是酸甜苦辣,美食的概念真不好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了。

  吃过豆腐渣,豆腐渣就名声大噪,乡邻多了聊豆腐渣美食的话题。豆腐渣的身价,竟然和豆腐一样名贵了起来。

  时代翻篇了,豆腐渣虽是美食里的“小众”角色,但在有的饭局里还充当过“招牌菜”。

  二

  十几年前,我去济南,亲家知我身体情况,便选老远一家饭庄。吃一顿宴,桌上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菜”,现在叫“招牌菜”。约50厘米直径的青花瓷大盘子,盛了满满的“小豆腐”,原来济南的“小豆腐”就是豆腐渣。其名贵在于用了绿色的野菜,荠菜,蒲公英,面条菜,麦蒿,苦菜刺儿菜。亲家觉得遗憾,如果桃花盛开的日子,据说,桃花炒豆腐渣,那更是上乘。一定要我再住个半月,不再怅惘桃花付流水,嚼香桃花豆腐渣。

  赴宴不知多少次,记住的不多,刻骨铭心的更没有几次,可那盘豆腐渣我记住了。

  记得父亲最喜欢香椿炒豆腐渣。那是暗香轻袭,豆香椿香,浑然一盘,谁说豆腐渣不能上桌!父亲也叫“香椿小豆腐”,看来喜欢这个豆腐的“小”,含着娇气,氤着香韵。

  豆腐渣,不辞“来客”,可任意拿一种时蔬加进去,即使没有时蔬,一匙碎碎的葱花抛进去,顿时出味,摇身一变就是美食。

  普通的一盘豆腐渣,等同于一堆散沙。我们常常感叹临时搭班子,成员水平参差不齐,那些慵懒的队友常被视为“猪队友”,并有顺口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无法配合,成了一个团队的痛点。想想一盘豆腐渣都可以吃出美食的滋味,一群人怎么就不能一起出彩呢?应该不是“豆腐渣”的问题,而是不会调味吧?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豆腐渣调调味,混搭出彩,而不是视豆腐渣为异物累赘。团队领衔应该是一位手艺出众的厨师,起码也应该是一味活跃的调味剂,能把团队调出良好的氛围。如此,豆腐渣可摇身一变而为小豆腐,猪队友也能得到队友认可相助而为干将。

  顺便说一下豆腐渣工程,也是为豆腐渣正名。豆腐渣,一旦后面接上“工程”两个字,名誉就十分败坏。它比那些面子工程还怪味,看来,搭配不当,名声就扫地了。豆腐渣,本身称不上“精品”,几把型号低劣的水泥,几根烂钢破铁,显然调不出豆腐渣的劲道来。

  三

  “残渣”不能和“余孽”联姻,残渣未必都是不堪的废物,豆腐渣,据营养科学家的检测,豆腐渣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简单说吧,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极高,对现代人易患的大部分疾病有着保健的作用。过去的人们不曾认识,只是生活困窘而不得已食用,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仿佛就是一架鸡肋。人类的繁衍,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肯定不是大鱼大肉的功劳,那些不起眼的诸如苦菜、马齿笕、刺儿菜等,也如豆腐渣一般,却健康地延续了人类的生命。据说,现代人80%的都吃错了,一直在为减肥而努力,可能,撇开豆腐渣之后,我们的饮食就走了弯路。

  在很多人眼中,豆腐渣可以说是爱你不容易。作家张晓风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面对豆腐渣,我们提不起兴趣了。豆腐的渣,不一定是废料,我们常常从满足口欲出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观念决定了饮食的选择,忽略了那些健康而口味不佳的食物。

  残渣,并不等于“余孽”,反而那些通过高度加工的所谓“美食”,却是造孽了人类的健康。

  这里涉及了以何为美的审美眼光。那年我去一个处于深山环抱的古村落“留村”,好几家门前堆垒着一些面相极难看的树根,我马上想到豆腐渣。但那些人家就是靠着做根雕而养家糊口的。能够将杂乱无章的树根做成根雕艺术品,这才是深邃的审美眼光。沙子是废物,水泥使其雕塑出精品;树根是废物,刻刀使其成为根雕艺术品。豆腐渣是废物,菜蔬的加入,立刻成为美食。但丁的《神曲》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在不同人的手中,废物的确可以变成宝。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四

  用简单的食材,做出新颖的食物,这也应该是美食的固有含义。美食的观念,不都是食材上乘,尤其是像豆腐渣这样的废弃物,也可以通过烹饪和加工做出地方特色。

  出差山东潍坊,在路边店就有“潍县炒小豆腐”这道菜,说不上名贵,郑板桥就吃过。几块潍坊萝卜丁,几叶萝卜缨子,几片鸡蛋片,一下子炒出了潍坊特色。这些工艺,可能早就不是郑板桥那时的样子了,但我记住了潍坊的这道名吃。

  汪曾祺在他的《人间至味无非一碟豆腐》一文中就介绍了豆腐渣,有一道美味就是用“极贱”的豆腐渣做成,豆腐渣发酵几日,醃制猪肉,其味鲜美异常,其口感比“豆豉多了一层细腻”,他感慨道:“苏东坡从冬天的大白菜里吃出熊掌的滋味,我呢,是从一碗豆腐渣里品出了熊掌的滋味。”熊掌,并非真的,只是做了美食的参照物而已。

  炒一碗豆腐渣,怀念一段旧时光;品一道“渣肉”,胜过熊掌滋味。有些美食,其实就是一个引子,勾起的不仅仅是食欲,还有美感。

  就像我们写文章,不是看你取材是何,能够从凡人眼中的凡物里做出文章的,那才是高手。我读汪曾祺的《人间滋味》,满纸萝卜味,通篇是蚕豆、韭菜花,一盘豆腐,一碗米线,几个马铃薯,不涉及一点人们挂在嘴边的山珍海味,珍馐美物,但透出的是浓浓的“对生活的喜悦”,硬是从粗糙里提取了精细,从无聊里谈出了意趣。

  豆腐渣,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语言。

  最让女士感到惊恐的句子是——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这话,听起来糙,细究原本,我觉得是对女人的深切同情。豆腐渣,并非是说一文不值,而是在感慨女人的衰老之快,她们生养儿女,勤于家务,早晚操劳,衰老加速,身体垮了,更应该让我们尊敬呵护。

  豆腐渣糊墙——巴结不上。拿豆腐渣糊墙,本来就是用其短,违背了扬长避短的道理。当然,那些不顾身份,硬是高攀的人,也应该想想这句歇后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美食概念的外延也应该扩大。记得林清玄曾说过,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叶,而是喝茶的心情。同理,我们需要一顿美食来犒劳自己,食材不一定要有多么高级,而是想着法子吃出滋味,丰富我们的口感,一味地吃珍馐美味,未必就能吃出豆腐渣的美感。

  五

  我们的生产方式面临着转型,饮食也应该转型。最近我订购了“大友豆腐”的豆腐渣,便宜,每次无论多少,一袋子,两块钱。

  做一顿“绿饼”。荠菜,韭菜,菠菜,萝卜丝,萝卜缨子,凡是绿色的,剁碎,与豆腐渣混搭,电饼铛上翻几个个,一盘特殊风味的饼子,诱人垂涎。

  炸一盘“绿丸”。同样的加工方法,油炸少许,然后入锅汽蒸。焦黄的丸子皮,软糯的丸子心,华丽变身,食欲大开。

  烙几张豆腐渣夹心饼;挤成筷子头大小的珍珠粒,来一碗豆腐渣珍珠汤……只要想到一个吃法,那就随心所欲。

  常常想,一盘豆腐渣,组织架构上就一个字——散,那些材料的加入,顿时有了凝聚力。莫叹朽木不能雕,散石不能垒墙。取其一味,盈香满盘。美食功夫,滋养出人文情怀和精神,何废之有!

  真正的美味口感,一定不是味道偏狭。独特新颖,忠于原味,绿色健康,才是美食的标准。古人有“食疗”的概念,豆腐渣在调整我们的食物结构、稳定人体平衡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食物。尤其是当下,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冠心病患者急剧增加,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渣”胜于药。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样是博大精深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应该不断创造饮食文化格局,同时也要继承饮食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再也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但要为我们的舌尖不断寻找丰富的口感。

  萝卜雕花,吃出形象美。豆腐渣,也可以吃出超过“渣”的味儿。

  豆腐是水做的精华,豆腐渣何尝不是水淘出的宝贝。

  汪曾祺在他的《吃食和文学》里写道:“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像我的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

  文学是如此,那么我们的思想呢?包容一点,努力从包括饮食在内的各种事物里吃出一点口味,我们的观念才不偏狭,才健康。

  今晚,妻子说,她发现可以用海虾皮炒豆腐渣。两类食材一搭配,于是就有了创造之趣。

  让我给个名字——虾皮小豆腐。

  “百变魔渣”?妻子似乎也得到了创造美食的魔法。

  爱你没商量,豆腐渣说,爱我无需商量。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爱上清炖茄子,不必加上十几只鸡煨着,那味道不纯,耗材太贵,未必就好。

  别不拿豆腐渣当盘菜。多少年,我是远离了豆腐渣,有些内疚。于是,我就直抒胸臆,取个题目——爱上豆腐渣。

 

豆腐渣

伤感文章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