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读罢《醉翁亭记》,都有去滁州,登琅琊,拜访醉翁亭的渴望。那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那泻出于两峰之间的让泉,那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还有“溪深而鱼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那么地独具韵味,诗情画意,令人心心念念,梦寐寻访。
八月烈日骄阳,暑气炎炎。从沪自驾千里,于午时到达琅琊山麓。
从琅琊古道,溯溪进入山中,果然是茂林浓荫,深秀而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虽然溪水浅,溪石裸露,哪有肥鱼可钓?但葱茏的山木和平坦的山路,让行游的步伐格外轻松、惬意。
过薛老桥,即是让泉。石墙围合的让泉,泉水不旺,细若游丝,毫无“泻出于两峰之间”之势,更不闻水声潺潺,让人若有所失。不过,这泉水从岩缝渗出,细流不断,清润石骨。
泉岸之上,开阔平坦似广场般,树木稀疏有秩,树冠若盖,遮天蔽日。树荫下,一块巨石上,鑱刻“千年醉翁亭”。一座小石桥架于溪流之上,石板石栏都是历史悠久的模样,斑驳沧桑。跨过小桥,山脚下的院落,被茂叶深荫掩映,高耸的砖石院墙,收集了一院的清风与幽香。
从一扇门楣上书“醉翁亭”的小小院门进入,这便是醉翁亭景区。院内的世界,九院七亭,古朴典雅,竹叶青翠,梅叶碧绿,既古色古香,又清幽秀丽。层层的门洞之后,是院中有院与院中套园的曲径通幽。
进入满月形的“有亭翼然”门,一座空荡荡的小院,院墙上嵌有多块石碑,碑刻因年久模糊,不凑近细看多难以辨识其文。此院东、西还各有一小门,东、西门洞的门楣各书“酒国春长”“山水之间”。这里的亭,这里的院,这里的园,这里的门,它们的名,都与千年前的那个醉翁和那篇《醉翁亭记》有关。
从“山水之间”门洞进入,院内有意在亭。两簇芭蕉在院墙角伸展着宽大的叶儿,如蒲扇般摇曳着盛夏的绿意。地面上挖凿有弯弯曲曲绕亭的水沟,显然是“曲水流觞”的雅兴。意在亭为四柱方亭,飞檐翘角,柱有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不禁让人联想当年,文人雅士,高官布衣,饮酒对诗,觥筹交错,风流雅趣。
站在意在亭内北看,数级拾阶之上又是一处幽静庭院,内有宝宋斋,苏轼所书《醉翁亭记》石刻碑,即藏于此。
走出意在亭,往西还是一院。院中小水池,池水清澈,锦鲤自由地游弋。耸立在水中央的是影香亭,亭柱上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的咏梅诗。林逋有“梅妻鹤子”的雅称。影香亭,最初叫见梅亭,因坐立亭中,往北透过八角形“仰止”门洞,可见那株传说是欧阳修手植的古梅。后来,有人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刻于“仰止”门洞两侧,故更名为影香亭。
进入古梅园,这里更加地清幽静谧。这株古梅被石台护卫着,台壁的石碑上题字“花中巢许”,出自清顺治九年(1652年)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之手。“巢许”即巢父与许由,是上古隐士贤人。李嵩阳此题刻,将欧梅比作花中的隐士贤人,也赞誉欧阳修的高风亮节。
其实,毕竟不仅经历了岁月风雨,而且经历了人间纷乱,现在的这株梅花,已经不是曾经的那株欧梅了。但是,人们宁愿相信它还是曾经的它,仍然把它称为欧梅。欧梅北侧的亭子,就是著名的古梅亭,是后人为赏梅而建。
古梅亭内,正中挂一幅古梅盛开图,图上方有匾:“芳溢南谯”。“南谯”为滁州古称。此亭有趣的是亭匾,“古梅亭”三字为小篆,其中“梅”字,竟然书为“某”,常被人读为“古呆亭”。其实,古时不仅“槑”为“梅”,而且“‘某’即今酸果‘梅’字。”(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梅亭居高,可多角度赏梅。古时官员携同僚与文朋,于此饮酒赏梅,吟诗赋词,幽梅佐醇酒,定是兴致勃勃的。
从古梅园往左,即是菱溪石园。一块太湖石,建专亭盖护,看上去就有来头。据说,此石嶙峋奇特,外表多孔,内里皆通。欧阳修十分喜欢此石,撰文《菱溪石记》,叹其“生事坎坷”,还以诗《菱溪大石》,赞其“沙磨水激”“镌凿无瑕痕”,且“奇嶙峋”“凝精纯”,并愿“惟当扫雪席其侧,日与嘉客陈清樽。”如此一石,被大文豪这般叙文赞誉,真是奇绝。此石原在意在亭北,冯公祠南的露天,后为防其风化而移此,并建亭护之,匾“天外孑遗”,点出了它的精贵和举世无双。
为便于俯瞰菱溪石,北侧山坡上建有怡亭。从怡亭可拾阶登山。这庭院后山上,亦建有亭阁,其中六一亭内,静静地立着欧阳修像。
山上树木茂盛阴翳,人稀空静,正好独坐凝神。我也是庐陵人,今在滁州,慕醉翁亭之名而来,带着崇仰,带着敬慕,并因欧翁,这位庐陵文化“文章节义”之祖曾经在此而觉得格外地亲切。
曾经,也在欧阳修故里的西阳宫漫步,从画荻楼、泷冈阡表碑亭,到泷冈书院、文忠公祠堂,感受这位一代文宗的成长历程与卓越成就。欧阳修幼年丧父,贤母苦心养育,荻杆习字,勤学苦练,又天资聪明,性情醇厚,成就了一番事业。被他奖掖的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当年他挥毫泼墨而成《醉翁亭记》的时候,可曾想过能流芳百世?能成就滁州琅琊山麓这一院的清静幽绝与人文荟萃。
原路下山,从古梅亭,到冯公祠,穿过一段窄道,眼前豁然开朗。已是最右侧的院落了,院内绿阴浓郁,风拂繁叶,绿影婆娑。一楼依山,肃穆典雅,名二贤堂,内塑两任滁州太守像,一为王禹偁,二是欧阳修。楼对面石台上,一亭十二柱擎顶,梁柱墨色,四角飞翘,如鹏翅奋展。亭内多游人停歇,看似流连忘返。此即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之醉翁亭也。
自进入“有亭翼然”门,便在一个个庭院内转转悠悠,层层的门洞,一座座的古建,砖墙老院,古亭清水,古树新枝,让人沉浸在古色古香古韵之中,就像是品尝一坛陈年醇酿,让人酣畅淋漓,沉醉不知归路。可是,最猛烈、最期盼的一杯佳酿,还是醉翁亭,就如欧翁宴酣,觥筹交错,乐而忘归。醉翁亭,是这里的灵,是这里的魂,是这座庭院内,这座琅琊山中,最栩栩生辉的。每一个慕个它的名而来的人,都怀着敬仰的情怀,甚至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这座被无数人朝圣的亭,它亭亭玉立,翘角飞檐,真是有亭翼然。那檐下的“醉翁亭”匾,字体苍劲,为苏轼书。主楹“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点破醉翁非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与民同乐。亭前一丛篁竹,夏绿葱郁。我想,亭竹相映,让亭又添了翠竹之品格,高节,坚韧,清峻,淡雅。
从右侧小门出,竟然回到“有亭翼然”院,原来那“酒国春长”门,即入醉翁亭。这醉翁亭景区,正是这样,曲折迂回,院园通幽,其意境清幽恬淡,好像云淡风轻,却是浓浓的翰墨书香。毫无风花雪月的矫情,尽是人文荟萃的底蕴,尽是浓浓的文化味儿。
毫无疑问,醉翁亭因文而名。在这样的地方寻访,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位襟怀坦荡、好与民乐的庐陵太守的时代,脑海中浮现的意境与美感,都是《醉翁亭记》所给予人们的美好意象。
古往今来,王侯将相临此,文人雅士聚此,均过眼云烟,唯醉翁亭不被遗忘,唯欧翁永世为人所敬,正是“亭台千古秀,文章世代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来醉翁亭,了结夙愿,在乎琅琊山的山水之间,更在乎这里的寒流疏影、翠积清香,在乎这里古色古香中的文墨和古韵悠悠的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