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风,因为我的祖辈、父辈都是农民,目不识丁。但他们的勤劳、善良、乐观、坚毅、质朴、谦虚的品质却始终灌注在我们血脉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成为世代相袭的家风基因。
父亲一生劳作,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勤耕不辍。在那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岁月,硬是靠着一己之力把我们姐妹六个拉扯成人。
从我记事时起,贫穷始终如一根无情的绳子紧紧地缚在父亲的身上,父亲为了多挣几个工分,白天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晚上还要承担饲养员的工作任务。分田单干后,父亲又是家里的主劳力。农忙之余便外出打工。回到家里还要伺候常年生病的母亲。其实父亲是个暴脾气,但对体弱多病的母亲,却是那样温存体贴。母亲自打年轻时,便百病缠身,病史几乎与我同龄。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40多年。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情感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共同撑起了一个八口之家。
母亲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又活了二十多年。在母亲不能自理的两年多的时间里,父亲一边忙地里的活,一边照顾母亲。父亲的善良并没有感动无情的死神,端午节那天,当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时,母亲走了,伴随她走去的是一场骤然而至的倾盆大雨。在安葬母亲的那三天,父亲还和以前一样张张罗罗,忙里忙外。邻居们知道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劝他不要着急。父亲也总是说:“走吧,走了好,走了算是享福了。”
其实我心里明白,父亲是在宽慰自己呀!他怎么能不难过呢?更何况走去的是与他相依相伴40多年的老伴啊!
母亲走后,父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本来不善言辞的父亲,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耳濡目染,我从小就特别懂事,因为母亲有心脏病,她最怕受到刺激,因此我在外很少惹事儿。
我因为念书,虽然没有更多地体验劳作之苦,但我见证了父亲为了这个家辛劳付出的一生。初中的时候母亲因为突然犯病,一条尚未做完的棉裤只好搁针,看着心急如焚的母亲, 我说:妈,你教我,我能行。在母亲的指导下,我愣是把一条母亲没有做完的棉裤给连在了一起。
初中的时候双周放假,我怕误了学习,因此很少回家。每次返校的那天晚上我常常失眠,挂记最多的自然是生病的母亲,还有那个穷苦不堪的家。也正是这种为了报答父母、改变家境的朴素愿望成为推动我刻苦学习的内驱力。初中三年,凭借我的刻苦和坚持, 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是因为家境,我不得不放弃报考高中的想法而选择了我本不擅长和愿意的师范。
师范读书时,上衣只一件青棉袄,脚上一双黄胶鞋的黑小子就是我。那个时期能够穿上一双皮鞋都成了我的奢望。但我并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我把全部的课余时间都放在了图书馆和编辑部,追求内心的丰盈常常会让人忘却了物质上的追求,除了吃饭。
参加工作后,我认识了妻子。我和妻子的结合不是一见钟情,为了撮合我俩的事,好心的同事们不断地往她的耳边吹风,众人的努力再加之一封接一封如同散文诗一样的情书,终于打动了妻子的芳心。
我结婚时,属于典型的“裸婚”,父亲给我置办的唯一的一个家当就是一个不足一米高的小缸腿儿,说是让我将就着盛水用。如今我和妻子已经结婚25年,我心中依然恪守着25年前暗暗许下的一个诺言:我一定会对爱我的人好一辈子!至今没有丝毫动摇和改变。
父母劳作一生,但贫瘠的土壤结不出金元宝,因此他们没给我留下殷实的家资,但我所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却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持家。
我所给予女儿的,也就是希望她能像我一样勤奋工作,学会处世,与人为善。希望她将来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相信她能战胜未来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乐观地面对生活。希望她把我们的家风发扬光大。
我想整个中国农民家庭,他们的家风,大都和我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自然传承,默默延伸,成为子孙兴旺,家业昌隆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