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东坡有过情感瓜葛的女子很多,有的仅仅是一箱情愿的美丽单相思,也有多位与苏东坡有过婚姻生活,其中有名有姓的有夫人王弗、王闰之和如夫人(妾)王朝云。
关于苏东坡的这三位夫人,平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对有些事情是史实还是传说,不好把握。近读旁征博引、史料翔实的民国四大经典传记之一的《苏东坡传》(周景濂著),终于廓清认识,对她们由衷生出许多感佩。
古代文学大咖灿若繁星,其妻子大多寂寂无名,苏东坡的这三位夫人,为什么能够有幸名留文学史?
道理很简单。她们在一往情深相伴苏东坡的同时,展现出兰质蕙心,堪称奇女子,赢得苏东坡及苏东坡的友人为其作诗作文,穿越千年,依然当得上女子婚姻生活的标杆。
家有贤妻夫不招浑事——王弗
王弗,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在花季的16岁嫁与19岁的苏东坡。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读到这段苏东坡为王弗所作的墓表文字,不禁哑然失笑,苏东坡竟然在婚前对王弗并不了解,婚后一段时间后才知道王弗知晓诗书,其心真够大的。当然,这是以现代人角度开的一句玩笑。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男女婚姻都是父母媒人指谁是谁,哪有什么知根究底的了解与磨合?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体味过恋爱的愉悦,有的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能像苏东坡与王弗这样先结婚后恋爱的,实属难得了。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约束下,王弗能够识文断字,博闻强记,算是一“奇”,但她的“奇”更反映在她辅佐苏东坡时的沉敏识人!王弗“相夫”被苏东坡在为她所作墓表中记录了下来,虽然很简略,却堪称金玉良言,让人受益匪浅: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遇上有人上门巴结,有的为官者难免飘飘然,其“夫人”也可能大喜过望,从旁“拉纤”,不知不觉中滑向泥淖。远的不说,单看当代那些倒台的官爷,身旁都有其妻从中推波助澜的影子。这些夫人们心安理得地分享着丈夫被讨好的优越,为那些上门拉关系的人大开绿灯,进而大肆收受贿赂,或者打着丈夫的旗号捞起额外的好处,或者暗地里为丈夫构建、打理和经营着“小圈子”,到头来却是夫妻双双身败名裂。
王弗恰恰相反。她以清醒的头脑和过人的识见,察其言,观其行,迅速道出对某人性情与为人的看法,尤其是能够洞穿那种“言辄持两端”之人和那种“求与轼亲厚甚者”之人的本来面目,从而对苏东坡发出警醒,其识人之精准,用苏东坡的话说,“已而果然”。苏东坡把对人物评价很高的“有识”二字送给了王弗。
王弗27岁即去世,与苏东坡生活期间恰是苏东坡举进士和任职福昌县主簿、凤翔府签判时期,尽管此时的苏东坡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少气盛的年龄,尽管苏东坡天生就是爱“放炮”之人,苏东坡的这段生活却少有的平静与安稳,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家有贤妻,夫不招浑事”也。后来,苏东坡为政治所累,被谗言和小人所害,一生颠沛流离,贤惠的王弗即使还在,也无法左右。但苏东坡终其一生不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傲岸的品性,当与王弗的警醒时刻在耳有关。
对于文人,“伴侣”二字不仅要体现在生活上,还要能够明白彼此的所思所想,能够激励提升彼此的人生境界。王弗正是这样一位苏东坡所需要和倚重的生活与灵魂的双伴侣。苏东坡穷其一生对王弗怀之念之,为其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悼亡之词。
懂你的人是我——王闰之
苏东坡继室王闰之,系王弗的从妹(堂妹),苏东坡58岁时,王闰之辞世。
“乌台诗案”后的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45岁时谪居黄州,生活一落千丈,他在给秦少游的信中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在黄州期间,苏东坡曾作《东坡八首》,自始号东坡居士。这一千古名号的得来,其实是苏东坡在黄州困苦生活的见证与纪念,《东坡八首》序云:“予至黄二年,日以困匮。原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于郡请故营地,使躬其中。”这故营地,乃在黄州东门外的东坡之上。
追随苏东坡到黄州的,正是其继室王闰之。
王闰之虽不曾听见她会作诗词,却是随口说的话,也往往含有诗意。赵德麟的《侯鲭录》载有王闰之的一段轶事,元祐七年(1092),57岁的苏东坡在颖州,正月十五夜,堂前梅花大开,王闰之说:“春月色胜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王闰之的话说得既有诗意,又有哲学的意味,苏东坡大喜道:“吾不知子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
苏东坡在黄州时,曾给时任宰相章惇写信,其中讲到一件奇事:“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
王闰之能作牛医,无非是她懂得与理解苏东坡的处境,与之同苦共难、心心相印,故早早放下“官太太”的身段,与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从经验中得来了一种智识,力求为本已心力交瘁的自称“村舍翁”的苏东坡分担一点生活的压力。
“懂你的人是我”。王闰之的善解人意,更被苏东坡写进了《后赤壁赋》之中:
是岁十月之望……。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王闰之的这段话实在是名花解语的经典。倘若苏东坡同她商量时,整天为一日三餐算计的她发愁的说:“罢了,肚子都填不饱,还要喝什么酒?”果真如此,苏东坡的一团兴致将顿时全无,却也没奈何她。再不然,她作一副关切状说:“不要去罢,天气冷了,夜晚跑到江边去,受了风寒如何是好?”倘若这样,苏东坡的满腔兴奋也将化为乌有。这两种情况下,本来就“愁”的苏东坡可能因为扫了兴致和没了面子而生“恼”,接着便是离客独坐在家中生“闷”了。
但是,王闰之说的却是:“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就是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王闰之用她对苏东坡深入骨髓的懂得和爱怜,用她精打细算的贤惠,使得在困厄之中有了游兴的苏东坡只会兴致更浓。倘若这时没有王闰之,或者倘若王闰之没有说出藏酒,恐怕便不会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千古名句了,更不会有“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袁宏道)和“空灵奇幻,笔笔欲仙”(李贽)的《后赤壁赋》了。
有你何惧风和雨——王朝云
熙宁四年(1071),因与王安石变法不合,36岁的苏东坡乞求外任以避之,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王朝云12岁时被39岁的苏东坡纳为侍妾,23年后病故。
苏东坡在悼王朝云的诗中曾写道:“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旧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为什么王朝云在苏东坡的心中有着如此之高的位置?
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已是将近花甲的59岁,却被贬得越来越远,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安置到蛮荒的岭外惠州,常常叫王朝云唱《蝶恋花•春景》一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但王朝云唱到“枝上柳绵”一句时,便掩抑惆怅,歌不成声,苏东坡问为什么?她说:“我所不能唱完的,就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
这则小故事,足以说明王朝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也是一个精通音律和歌词意蕴的知音。
苏东坡曾作《朝云诗》,对王朝云有过这样的赞美:“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王朝云初不识字,受苏东坡之教,其风采和文学便非寻常姬妾所能及了。这一点,读苏东坡给李端叔(李之仪)的信,便可知一二:“朝云死惠久矣!别后学书,颇有楷法。亦学佛,临云诵六如偈以绝。葬之惠州栖霞寺,僧作亭覆之,榜曰六如亭。”
王朝冰雪聪明,对苏东坡的思想脉络有十二分的了解与把握,是当之无愧的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和苏东坡有一段关于“不合时宜”的对话,许多著作都曾涉及,明代曹臣所撰《舌华录》的记述是:苏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婢曰:“满腹都是机械(巧诈,花花肠子)。”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
苏东坡不赞同王安石的新法变革在先,又抨击旧党重新上台对熙宁变法的全盘否定在后,落得个新旧两党皆不容的局面,岂不是十分十的“不合时宜”么?只是,苏东坡这种不愿违心的选边站,该有多大的压力和多么的艰难?他的坚持又有谁懂得和理解?唯有王朝云!
相较于王弗和王闰之,王朝云似乎最为凄惨,王弗留下了苏东坡的长子迈,王闰之留下了苏东坡的次子迨和三子过,这三人都是文坛健将。而王朝云生下一子遁(干儿),不到1周岁,便夭折了。
但是,无论怎样伤心,怎样困窘,王朝云却始终对苏东坡不离不弃。苏东坡在《朝云诗》“引”中说:“予家有数妾,四五年前,相断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就当时而言,苏东坡被流放到岭南,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自生自灭,而王朝云此时是可以离去的,她前面已有数妾成为先例,她当时也只是三十岁出头,未来尚有可期。但是,王朝云不避蛮烟瘴雨,在其他侍妾纷纷离开的情况下,独自相从苏东坡于万里之外,为爱情为历史留下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经典和苦难相依、生死不渝的传奇。
确实,对于王朝云来说,有了爱情和苏东坡,何惧生与死?又何惧风和雨、难与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