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俗世小雅

时间:2024-08-0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陈曦  阅读:

  人到平江路,才觉得到了苏州。河水清冽,被艄翁的桨拨乱,哗哗有声。耳边是茶馆里传来的评弹,软糯的声调融化了昔日的余韵,街旁华灯起,是一派新中有旧的姑苏。

  这次来苏州,是一次十分偶然的契机。之前联系很久却一直没成行的讲座终于因疫情的有效防控而得以实现,于是便带着一份期待出发。下高铁的时候,蓦地迎上了缠绵的雨。北方已入寒冬,江苏却是暖,雨也温柔,几不可见地朦胧了眼前。

  直到报社来接站的朋友拍了肩膀,我才看清来人,笑容可掬。“欢迎来江南。”一口的吴侬软语,已不是微信里那流畅的普通话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了然这份文雅的善意,我便也应景回了句《牡丹亭》的唱词。无需握手寒暄,连欠身揖礼也不必,到了江南,能被文雅地对待,也是无限好。

  一路驱车而行,窗户被特意打开一道缝,清甜的水汽氤氲。深吸两口,顿扫五个多小时口罩的憋闷。烟雨蒙蒙处,入眼的依旧是林立的高楼和现代化的设施,尽管扮相古朴,却总失了憧憬里的水乡味道。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苏州,可记忆却总会自觉被“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诗句重塑,似乎我们梦里的姑苏才是真的江南,一篙撑动行船,处处旗风酒肆,那是向往的慢与静,澄澈与从容。然而毕竟,回溯千年不可得,时间的巨流滔滔不绝,给人留下的只是文字与画卷中带有叹息意味的,那未尝见识便已深陷其中的莫名怀恋,那是深流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与境界的密藏。我们别无他法,在人与时代不断的发展与更新间,只能恋恋不舍地割弃轻胜马的竹杖芒鞋,奔赴一个又一个多元的契机,驶向一个又一个码头。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回过神,几多失落。身边不时有飞速行驶的车超越而去,带起了水阵,我便把车窗摇上,微闭起目。朋友是心思剔透之人,应是看透了我的失望,伸手放起了音乐。仍是昆曲,张继青的声线犹如透亮的细丝,盘旋抖动着由耳入心。“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给了一份难得的安宁。

  “一会儿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水稻之乡,午饭就在食堂吃,孩子们吃什么咱们就吃什么,那稻米真是香甜哦,还有稻田鱼吃。”后视镜里是朋友特意看过来的笑眼。在鱼米之乡,安排地道的稻米和鱼真算是一番美好用心。我点点头,展颜一笑。

  车到相城区,视野才开阔起来。公益讲座的地点是小学,隐在稻田与树林中的学校颇有古味。教学楼被设计成粉墙黛瓦,而里面的设施却是极现代的,孩子们出出进进,竟也十分和谐。

  路上遇到一群背着背篓的学生,一问方知那是中医选修课的学生们,他们要去学校的园子里“采药”。而那药除了特意种下的草本之外,还囊括了校园里所有的植物,辨认、采撷、根据“病情”配方,老师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郑重威严。看我问得得趣,校长还介绍了评弹欣赏课、昆曲研习社等特色课程,评弹老师是名家,昆曲课更是从昆山聘请来的名角儿担任教习,所谓近水楼台。

  片刻间,之前那淡淡的郁结便倏然散开了。

  在城市化势不可逆的环境下,能够把那份情致,那历经千年未尝断绝的柔软从容、精进高妙的精神传承下来,不正是一种让人欣慰的“两全”吗?太过执着于形式与外在,或许是亲手牵绊住了自己的心。俗世小雅,也是一番境界,一种时光内外的沟通,而“小”又何尝不是“大”?正如柔弱未尝不能击溃坚硬而在时光的淘漉下绵延不绝。想到此,便换了心境。不再纠结于旧的消逝,感慨的已是文化内核的永恒。

  讲座的内容是诗,我看着台下孩子们澄澈的眼睛,忽然有了力量。一首首诗,成了与孩子们对话的桥梁,那眼眸深处我看到了柔和又闪耀着的光。原来那烟柳长堤、风帘翠幕,三秋桂子荷花,一行白鹭青天,从未远去,只要我们心中还有文雅,便能沟通血脉里的情愫,活出况味与潇洒。文化与文明,游丝般,若断若续,却又如此劲韧如斯。感谢孩子,也感谢这变中有恒的江南。

  在孩子的簇拥下打了饭,那稻米清香久久不散,那里也有几千年的承续,几千年的春种与秋收。

  车到平江路,朋友便隔窗挥了挥手,然后在暮色中渐行渐远。感激那份懂得,给了我静享孤独的时机。脚下的青石板,乱中有序,身旁的河水承纳着桨声灯影。随意进了一处茶馆,点上一壶碧潭飘雪,我便这样把盏听评弹,《钗头凤》后《白蛇传》,弦歌不辍,直教人不知今夕何夕。

  归去已是更深,大道上车水马龙,我就这样慢慢行走,坦然穿梭于这每时每刻都更新着的俗世霓虹。

平江路 苏州

抒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