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哪个晚上开始,长安持续了约半月的雨季。
雨在天空中彳亍,将思念载着,沁润杜陵巷陌。雨在云中走,把云走成了雨巷。我在这雨巷中,做了一场大梦。梦中,杜陵是一纸信笺,思忆着大唐诗风的乡音别离,回首着诗人藏在心里的感怀憧憬。
杜陵,故杜伯国,宣帝更名。元帝初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长安五十里。据史料记载,杜陵不仅仅是先秦时期的县级地区,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含义:西汉后期汉孝宣帝刘询的陵墓。刘询,本名刘病已,西汉的第十位皇帝,生下数月因“巫蛊之祸”遭受牢狱之灾,而后遇大赦,为祖母史家收养。因此刘询在少年时多生活于民间,深感百姓疾苦与吏治得失。日后即位期间,刘询清除霍光势力,励精图治,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极具影响力的贤君,文治超越汉文帝,武功直逼汉武帝。
李白曾作《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写下这首诗时,他第二次入长安,政治失意,却看到杜陵落日明灭、风光无限。面此山河,唯愿自我的才能得以赏识,再创像“孝宣之治”的繁荣昌盛。诗圣杜甫身为京兆杜陵人,常以杜陵布衣自称。诗家常引“杜陵”入文,《全唐诗》所编写在册的唐诗中,超过百首通过描写“杜陵”,而寓相思别离、失意辗转之意。
随着王朝时代的更迭,杜陵或许早已在时间的尘土中掩埋。但为何在唐诗中,我们能一次次地看到杜陵,诗人们将其作为了一个典型的意象?在他们的诗中,杜陵也许是汉宣帝的陵墓,也许是代表着汉宣帝陵墓周边的一方土地,又或许,他们已经将杜陵作为了表达心中特殊情感的寄托。追溯唐朝诗人的往昔,雨笺上,杜陵承载着多少的相思,多少的家国心绪。
夕霁杜陵登楼
正值盛唐,雨中长安的夜,怀着脱靴傲气的李白,也曾经历着徒然落寞的离别。此时,李白的好友韦繇已经离开长安,杜陵的城楼前,望着青山依旧,怅然写下了《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字字尽是对友人的留恋。古人总是车马扬鞭,若是离去,再见一面是很难的。这一别,又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谈饮酒。
“结桂空伫立,折麻恨莫从。”秋雨落后,登临杜陵楼前,群峰青峦依旧,桂树下却空留一人。花香作酒曲,在诗仙笔下,兑入月光酿成了一壶微醺的酒,对坐畅饮之人何在。余暇散尽,酒中浮竹叶。独自登高,望原野空旷,关河纷杂,却没有一处,是与友人不曾走过的。
“思君达永夜,长乐闻疏钟。”杜陵作为离别遥望友人的媒介,李白直接表达了对韦繇的思念之情。故人来时,不种闲花,赤亭畔,几竿修竹。心在何处,身就在何处。整个夜晚都是对友人的思念,长乐宫中,耳闻一切,皆为长相思。
杜陵野老骨欲折
“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冬天,是杜甫寄给成都(一说咸阳)、华原两县县府里友人的诉苦之作。
长安城里,趋炎附势的官僚们身穿软裘,快马如龙。只有杜陵野老在大雪纷飞中,衣衫褴褛,无声垂泪。杜甫用长安显贵的逍遥自在,反衬自我的贫寒交瘁。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在青年时代,杜甫漫游南北,满怀志气,挥斥方遒。但当天宝五年,去往长安经历了十载仕途失意,他匡君救国的幻想破灭了。他常常以西晋名相杜陵杜预自比,秦凉平乱、伐吴功成,希望自己也能致君尧舜,无奈一生五次被贬,到了白头依然不受重用。
思家、忠君、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杜陵寒食草青青
在杜陵,雨是冷的,很浅淡的冷。
乍暖还寒时候,空斋清寂,韦应物在江上独坐:“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这首诗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当时韦应物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杜陵,是他的故乡,离开长安在外宦游,适逢寒食节,万户禁火。思乡情切,春江边流莺婉转,却只能独自欣赏。
雨声,是一曲雨霖铃,淅淅沥沥地,偶尔有淡淡的鼓点相应和。侧耳,那声音是很轻的感伤,覆着于似水流年的想念。雨走草青,诗人斟酒入梦,何为乡?长安东南,杜陵。在那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诗人能从萧瑟寒凉中抽身出来,遁入温暖而不问纷扰。
尝一口寒食的青团,团出一抹草气氤氲。重逢,别离,山高水长,回荡在酒中的波澜,是否会掀起诗人心底长久的平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因思杜陵梦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温庭筠所写,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旅途早行。一粒雨珠休憩在枝头,而后点落于回塘。若说枝头成为了春日落脚的驿站,俟雨停时,客心早已春风快马地飞驰至乡土。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早已把长安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而今回首,一生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却还不能舒展心中的抱负。当时的人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心中所思所想,流露在字里行间。羁旅怀乡,诗人离家愈远,愈能感受到前途未卜。杜陵梦,是温庭筠在外远游时,无时无刻不思念的故土长安,无时无刻不怀想的安康和乐的盛世景象。
休对故园思故国,尽是伤心句。雨,初读是一首轻快的曲调,为何到后来,我将自己也写进了雨中。雨中的我,停泊在杜陵的梦里。
雨打芭蕉,打湿回忆。诗人字字斟酌,用时间推敲炼字。杜陵,一座承载了汉宣帝盛世祈望的陵墓,同时又承载了无数诗人对故土故人的相思,对平安康乐的追寻。
诗人或登临杜陵眺望遥思,或将杜陵作为诗句中的意象。其“意”,是在描摹自我当下的处境与情感;其“象”,是在借昔日里孝宣文治武功的盛世和长安巷陌悠久的历史。
李白登临杜陵楼前,看杜陵山河,想到了与友人经此一别,不知再见又是何年;杜甫在大雪纷飞的冬日,衣衫褴褛,以杜陵野老自居,道不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韦应物在寒食的空斋中,遥想杜陵的家人兄弟,此时故乡的草应是染上了清浅的绿色;温庭筠舟车劳苦,在旅途中,所做的梦,都是关于杜陵的,都是关于故土的。
自盛唐至晚唐,杜陵表达了许多不同的情感。杜陵所在的一方土地,常常是诗人送别友人或者出行的地方,表达了对友人和亲人的不舍之情;杜甫身为京兆杜陵人,常借杜陵自指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杜陵作为京兆管辖区域,在安史之乱后成为诗人感叹盛景不再的意象。通过诗句提炼钩沉,情景契合中,杜陵的美是生生不息的,是诗人最深心灵与杜陵山水接触相感时的波动。杜陵的美,美在了它凝聚起来的,是文人墨客的人生感悟。离思、感时伤怀、寄情家国种种情感,它们是沉郁之美,是一种纯粹的苍凉的美。
登临杜陵,无数诗家在此追忆怀思。长安有雨,古路漫漫,陵墓遗迹还在,墨客题咏还在。那些封藏在时空里的记忆,犹如一纸信笺,缓缓拍拭尘土,见字如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