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黄恩锡和他笔下的古中卫

时间:2023-10-05    来源:馨文居    作者:田永前  阅读:

  卫宁两地历史悠久,民风淳厚,虽地处边陲,却不乏奇丽山川。滔滔黄河穿行其间,千载流淌,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颂赞,流恋忘返。其中,不少堪称上乘之作。但是,倾心于当地民俗物产的记载,可以说黄恩锡是独到其间。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冬天,突厥默啜可汉率军进攻“鸣沙镇”,迫唐退兵,“鸣沙镇”陷入突厥,“因而荒废”。从此,中卫这个地名便随历史的脚步缓缓成立。明清时的中卫县,包括今日的中宁县全境及青铜峡市的广武乡。百里卫宁平原一县而治,这里的山山水水、风俗民情在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的笔墨中也自然融成了一体。

  黄恩锡,清代云南永北府(今云南省永胜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进士,四年后由西宁府碾伯县知县受旨前来中卫任知县。黄恩锡善文善咏,在任期间,他虽说“连岁军需薄书鞅掌”,也“问俗驱车”,踏遍了昔日的卫宁山川,感受到了塞上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故而留下了许多诗文。流传至今的还有完整的碑记。他还在古老的中卫首次编修县志,留下了宝贵的史志资料。

  据考证,黄恩锡在任期间很受县民敬仰,他司民间事公正,救民间难及时,这在清代同朝中卫知县中是尤其突出的。乾隆年间广武河防连年告急,黄恩锡任期内更是灾情频繁。“城东十余丈即滨黄河”,“旧堤单薄,日渐坍”,险情危急。黄恩锡详查讯情,住守广武,带民护城。当一场奋战后,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底河防工程竣工时,当地人民立碑纪念。黄恩锡亲笔撰写了碑文,提名《捐修广武河防碑记》。文中,黄恩锡认真记述了人民捐资筑堤、以及广武人民抗洪护城的业绩,此间,他又欣然题写了《辛已季春广武河堤告成》一诗:

  云际雪消春水生,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长堤弥望大功成,

  狂澜万顷虹为障,

  磐石千家夜不惊。

  波泛桃花三月尽,

  渔歌烟雨一舟横。

  临流始觉神为壮,

  水色涛声已半平。

  全诗像一幅画卷,展示了这一浩大工程的全景,诗人在率民保住城池后,使千家安宁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现在,中卫县城以西,风光绮丽,田园如画,林茂粮丰。但是,人们何曾想到,在清代这里却是一望无际的沙丘。据黄恩锡主修的《中卫县志》所载:“县西六七里处,旧皆沙碛、沙涌若丘者已久,康熙四十八年(公年1709)地震后,忽大风十余日,沙悉卷空飞去,落河南永、宣两堡近山一带。县民遂垦旧压田百顷。”这可以说是古中卫自然界的一个灾难性的奇迹。一场大风能把县西千顷沙丘卷起,东渡黄河,搬运到五十里以外的地方。沙坡头,曾名“万斛堆”。《明一统志》载:“在县西五十里,因沙所积,故名。”古时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黄恩锡有一首《沙坡吟》,道出了登沙坡头的情趣:

  世路有艰难,曾闻蜀道褊。

  今我来朔方,驰驱愧驽蹇。

  大河水东流,两岸多平衍。

  方谓得坦途,轻车无滞鑳。

  忽为暗门西,积沙竟成巘。

  轮辕去弗庸,濡足没人跣。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登登随马迹,盘盘因峰转。

  据鞍心已烦,步迟为沙软。

  忽复暴风至,沙砾向空卷。

  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

  俯视下深渊,失足虑不免。

  努力奋齐攀,尘消途渐显。

  回首烟霭中,阳光映东岘。

  沙尽马蹄轻,郁怀乃自遣。

  心嘉汗血功,应重骅骝选。

  行堪驰大漠,任将骥足展。

  在《沙坡吟》这首诗中,沙丘、河流、暴风、阳光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就自然显现出了沙坡头的奇妙之处。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将“我”置于其中,使读者如临其境。另外,诗的开头和结尾也洋溢着诗人对“朔方”这片土地的热爱。

  卫宁两地历史悠久,民风淳厚,虽地处边陲,却不乏奇丽山川。滔滔黄河穿行其间,千载流淌,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颂赞,流连忘返。其中,不少堪称上乘之作。但是,倾心于当地民俗物产的记载,可以说黄恩锡是独到其间。若加以斟酌推敲,出类拔萃的要数《中卫竹枝词》了。全诗二十阙,展现了一县之全情,颇有一幅组画的效果。

杂文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