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人们只有一视同仁地坚持要英国结束在印度不受欢迎的统治,才能去谴责发生在波兰、南斯拉夫等国的犯罪。我属于左派,因而必须在左派内部工作,尽管我十分憎恨俄罗斯的极权主义及其在我们国家的恶劣影响。(奥威尔《致阿索尔女公爵》)
奥威尔的代表作是《动物农场》(写于19431944年,1945年出版)和《1984》(写于19451948年,1950年出版),现在已被译成60多种文字,销量超过四千万。出版前,他就担心,此书可能正中保守派的下怀。情况果然如此。它们的出版,立刻引起了丘吉尔的极大兴趣,英国女王也马上派人买书。
这两本书,很敏感。冷战时期,英、美夸,苏联骂,骂和夸,都是拿这两本书当“反共宣言”。19511954年,英国人改编,美国中央情报局掏钱,拍成动画片《动物农场》,故事的结尾,“人猪大团圆”被窜改:人去掉,光剩猪,完全变味儿。奥威尔的一批旧作被拿出来热炒,也是乘了这股势。冷战氛围下的阅读趣味,决定了奥威尔的命运。他是被保守主义捧起来的。
前苏联和前东欧,还有咱们中国,大家初读此书,都很震撼。很多人都问自己:他怎么比我们还理解我们。正因为有强烈共鸣,读者很容易相信,甚至比西方读者更容易相信,这是一部反苏反共的右翼作品。
但他们读错了,不管有意无意,他们只是读出了他们想听的东西,而不是奥威尔想说的东西。
一、奥威尔是左翼
欲知民主,先知左右。
传统意义上的右翼是西方议会中的保守派,左翼是西方议会中的民主派和激进派。右翼多半和遗老遗少、王公贵族和宗教势力有关,而左翼则代表新兴势力,如各种民主派、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夹处激进、保守之间,往往是中间派。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极右翼,托派和无政府主义是极左翼。
这是大致的划分,情况经常变。现在,左右两翼不断分化改组,有所谓新左新右。很多玩经济、玩选举、玩战争的,都是右翼的变种。很多玩理论、玩环保、玩人权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女权、同性恋,等等),都是左翼的变种。现在的西方左翼,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盘散沙,经常往右转。
奥威尔的立场是左翼民主派的社会主义,他既恨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又恨苏联的斯大林主义。英国的保守派,他也反对。
阅读此书,知人论世很重要。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年)是英国左翼作家。他的特点是痛恨暴政,同情弱者。他始终同情劳苦大众和被压迫民族,对英国式的傲慢与偏见有深刻反省。他既反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可惜,现在的读者只记住了他的最后一反,却忘记了他的初衷:他是为反对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才批判斯大林主义,批判斯大林主义是为了捍卫社会主义。他理解的社会主义,是为被压迫者和受害者说话。
奥威尔是个瘦骨嶙峋,腼腆敏感,喜欢自讨苦吃,喜欢冷眼旁观,为生活写作,为写作生活的人。临死前,他立下遗嘱:死后不要给他写传记。为什么不要?因为他很重视生活体验,也很追求文字完美。既要真,也要美。他的小说,大多取自亲身经历。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我这辈子大部分时间过得很糟糕”),绝不想自暴其丑(“自传只有在披露了某些丢脸之事时才可信”)。他追求的真是一种夸张的逼真,既有写实性,又有文学性,亦真亦幻。他宁愿把他的书当自己的传记。
他的早期作品,本身就是自传或半自传性的东西。《缅甸岁月》www.xinwenju.com(1934年)是取自他在缅甸当警察的经历(19221927年)。他对英国在印缅地区的统治充满负罪感,因此辞职不干,放弃优厚的薪水,立志当作家。回到英国后,他深入社会底层,当了流浪汉。《巴黎伦敦落魄记》(1933年)就是写他和流浪汉、乞丐、罪犯、娼妓相处的“赤贫之乐”(19271929年)。《牧师的女儿》(1935年)和《保持叶兰茂盛》(1936年)是他在伦敦当中学老师和书店店员时(19291936年)所写,主题是“穷”,大写金钱的压力。最后,他还到英国北部调查煤矿工人(19361937年)的生活,写成《通往威冈码头之路》(1937年)。他在大英帝国治下的殖民地生活过,在英国社会的底层生活过,目睹大萧条下的社会贫困,使他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起码在感情上,他是个社会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