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读《动物农场》

时间:2023-12-0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李零  阅读:

  读《动物农场》,要看一头一尾,特别是结尾。

  小说结尾,动物与人类握手言欢,这是悲剧还是喜剧?

  答案很清楚,这是悲剧。

  四、奥威尔的恐惧

  《1984》和《动物农场》是什么关系?附带说一下。

  《1984》是《动物农场》的续作。“1984”是把1948年的48倒过来读,即从我出生那一年,展望三四十年后的情景。他所预言的时代恰恰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时代,即所谓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欧美是围剿的一方,苏联、中国是被围剿的一方。

  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联想,觉得这就是早期的《古拉格群岛》。他们更喜欢《1984》,以为此书后出,更能代表奥威尔的思想,故事还是讽刺苏联,这个理解并不对。

  很多奥威尔的评论家都认为,从文学角度讲,此书不如《动物农场》。奥威尔本人也同意,过度渲染折磨场景,是此书的缺点。

  《1984》分三部分,从真理部到旧货铺到友爱部,写的是无奈-做爱—出卖。我印象最深是第二部的最后一章。这章的短歌,非常感伤,掩卷遐思,总是盘旋在心头。

  事实上,奥威尔的恐惧是从《动物农场》发端,问题集中在动物农场。

  《1984》只是其恐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放大。他的害怕,当然和苏联有关,但故事的场景却不在苏联,而在英国。他害怕的是苏联模式席卷欧美,英国工党和其他社会主义政党也染上这种病,引起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极权化(即右翼所谓的“赤化”),他的祖国也不能幸免。

  奥威尔在《1984》中采用的不是童话、寓言,而是幻想、预言(很多作家都想象过未来的强权社会,如杰克·伦敦的《铁蹄》,奥威尔只是其中之一),恐怖气氛很突出,读起来令人压抑。《动物农场》是写苏联,《1984》是写英国和以英国为叙事中心的整个世界。

  故事把19841994年的世界分成三个超级大国——欧亚国、大洋国和东亚国。欧亚国是俄国(苏联)吞并欧洲的结果,范围是欧亚大陆的整个北部,1984年时已经存在。与它并存的大洋国是美国吞并英国和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结果,范围是南北美、英伦三岛、大洋洲和南部非洲。东亚国是“又经过十年混战以后出现的”,比前两个超级大国要晚十年,范围是中国、日本、蒙古和东南亚。北非、西亚、中亚和南亚是争夺地带。

  这三个国家,都有核武器,一个拉一个,彼此冲突不断,但并不真打,只是成心折磨这个可怜的世界。这是写什么?这是写冷战。

  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是由英社(Ingsoc,意思是“英格兰社会主义”)控制的极权国家。它的权力机构下设四个部:真理部管宣传,仁爱部管司法,和平部管军事,富足部管经济。党的口号全是指鹿为马: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这个社会是金字塔结构,顶端坐着的是老大哥(Big Brother,简称BB,不可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苏联老大哥”),老大哥下面是核心党,核心党下面是外围党,外围党下面是无产者。

  原书说,上等人(核心党)也可能被中等人(外围党)赶走,中等人有可能变成“新的上等人”,但受苦的永远是下等人。作者是站在下等人一边。

  他批判大国之间的冷战(“战争即和平”),批判种族歧视、等级特权和不平等(“自由即奴役”),批判用谎言窜改历史(“无知即力量”)。他不相信“党”,无论是核心党,还是外围党,但他相信“未来属于无产者”,“希望在无产者身上”。“无产者”的概念,是他的道义所在——尽管在他死后,英国的“无产者。”

  已经面目全非,对其他国家的人民来说,他们也成了“上等人”,战争与革命,工业与污染,动乱与贫穷,全都送到了落后地区,但“下等人”的概念,还是到处存在。

  即使在《1984》中,奥威尔反对的也不是共产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他痛恨的伪社会主义。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

  “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但党却不歌唱”。

  在奥威尔的感伤词句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个结实的不可打垮的身影”——在全世界各地。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