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台阶上的父亲——李森祥短篇小说《台阶》赏析

时间:2024-06-01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 赵明  阅读:

  发表于1988年的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入选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经典篇目。

  著名作家毕飞宇说:“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①《台阶》是一篇颇具特色的作品,是非常“耐读”的。阅读也是“创作”。读进去,再读出来,就会获得新的想象和认知。

  在激烈持续的内心冲突中实现自我救赎

  文学即人学。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必然要刻画人物形象,写人的心灵,写人与人的关系。读小说就是读人,而读人则主要读人的内心世界。《台阶》的赏析,理应起于此又终于此。

  《台阶》讲述了一个父亲造台阶的故事。父亲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反映了普通农民内心深处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这个故事的情节是断断续续的,是用“台阶”把许多小故事串联起来的一个“大故事”。情节讲究矛盾冲突。作家把他笔下的人物放在曲折复杂、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中,经历喜怒哀乐、折磨淬炼,进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旨的揭示。《台阶》的矛盾冲突,不像《孔乙己》那样来自自身的好吃懒做和社会的冷漠无情,也不像《故乡》那样来自农村的凋敝和饥荒、苛税、兵、匪、官的压榨,而是来自父亲内心的追求和挣扎。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开篇一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定下了整篇小说的基调,也确定了情节发展的基本走向。一个“总”字,道出了父亲的解不开的心结。接着,讲述了我家三级青石板台阶的来历。对此,父亲并不满足,经常把“我们家的台阶低”挂在嘴上,或“对我”说,或“自言自语”,“不知说了多少遍”。其根源在于家乡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的说法。正是这个“魔咒”成了父亲的一块心病,而把“低台阶”改造成“高台阶”也就成了父亲的终生的追求和生命的原动力。故事就此展开,画出了父亲的人生轨迹。

  父亲历尽千辛万苦造高台阶,完全不是由于形势的逼迫、生活的困顿,也没有什么“阶级斗争”和邻里纠纷,而是由于对无形的“高地位”的心理需求而导致的内在压力造成的。对于像父亲这样的山区农民来说,“高地位”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自我慰藉而已。但父亲的追求却是真诚的,父亲的付出是巨大的。没人说过父亲“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看着别人家的高台阶时“目光专注”得像是发现了猎物。开始造新屋时父亲“很兴奋”,睡不着觉,不分昼夜地干着活。等到九级台阶造成了,父亲在台阶上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低也不是,高也不是,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再一次,“父亲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九级台阶造成了,父亲也老了。坐在九级台阶上的父亲,成功了,却也失落了。花费毕生心血造成高台阶,却造了一个寂寞。父亲内心的矛盾斗争实际是一种自我救赎——自己设定一个莫须有的“敌人”,用生命的付出去战胜它。父亲的自我救赎结束了。父亲的“若有所失”把无尽的思考留给了读者。

  李森祥先生说过:“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②如此看来,父亲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充实的人生?父亲的命运何尝不是一个美丽的“悲剧”?

  在语言艺术的匠心独运中塑造父亲形象

  1.不着痕迹的环境描写揭示父亲的“原罪”

  《台阶》通篇几乎没有环境描写。只有一处写到“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摇来摇去”的柳树枝与父亲“专注的目光”形成反差,这个一笔带过的自然环境暗示着“台阶”无时无刻不在咬噬着父亲的心。乡邻们的“你们家的台阶高”的戏称和父亲“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这是父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的社会舆论,造成了父亲的因为台阶不高地位也就不高而产生的负罪感,自觉愧对家人、愧对于自己、愧对此生。父亲做错了什么吗?没有。“台阶低”“地位低”,是与生俱来的“原罪”。于是,父亲下决心用造高台阶来“赎罪”,以求得地位的提升,赢得他人的尊重。

  2.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厚重、生动感人

  儿子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眼里的父亲,细节描写就成了刻画父亲形象的必然选择。儿子与父亲朝夕相处,眼看着三级台阶变成九级台阶,眼看着父亲辛勤劳作直至渐渐老去。于是,大量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被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父亲的力气,表现出他的吃苦耐劳。父亲的脚板,表现出他的艰辛劳作。父亲的眼神,表现出他的全部心思都在造一座高台阶上。父亲的草鞋,表现出他的勤劳节俭。父亲的头发,表现出他的起早贪黑和老态。放鞭炮时父亲的手足无措和尴尬的笑,表现出他的朴实和谦卑。于是,一个勤劳、节俭、坚韧、谦卑、朴实、要强、自尊的父亲形象便跃然纸上。

  3.父亲的片言只语乃是点睛之笔

  父亲是个笃于行而讷于言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即使心中翻江倒海,也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出来。所以,小说中父亲的言语是极少极少的。但这仅有的片言只语却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父亲说的最沉重的一句话是:“我们家的台阶低!”这是陈述,摆出了一个事实;也是感叹,为地位低而叹息;更是誓言,下定决心要造高台阶!父亲说的一句赌气话是:“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本想用反诘加强语气,却说得有气无力,磕磕绊绊,表现了父亲虽不服老却又力不从心。父亲说的最无奈的一句话是:“这人怎么了?”不说“我”,也不说“自己”,好像在说别人一样,想要表达内心的感伤和疑惑,却又说不出来,说不清楚。

  言为心声。父亲的话虽少,却句句都是灵魂的叩问,句句敲击着读者的心扉,父亲内心的强大和脆弱都令我们感动。

  4.铺垫、对比,推波助澜

  小说开篇之后,用大段篇幅来描述我家的“三级台阶”,说它的来历,说它的坚实,说它带给我的快乐,就连父亲也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这看似闲笔,却是必要的铺垫,为造高台阶蓄势。九级台阶造成后,作者又把它和三级台阶作了对比,似乎并不理想。三级青石板台阶被埋在九级台阶的里面,从此把过去的快乐也埋掉了。九级台阶是水泥抹的面,踩上去不像青石板那么踏实。父亲甚至不敢在台阶上举起烟枪磕烟灰,自然也就听不到敲击青石板发出的令人愉悦的“嘎嘎”的响声。这点点滴滴,推波助澜,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看《台阶》的文化意义

  关于《台阶》的时代背景,有人依据作品发表的年代和作者的籍贯、年龄推断,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浙江西部山区农村,当时农民生活十分贫困云云。但是,小说本身没有一个字提及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年代。我们不能靠“推测”去设定故事的时代背景。何况像这样大兴土木的事,在困难时期一般是不会发生的。我们岂可囿于一时一地的局限和“知人论世”的“法则”而画地为牢,压缩自己的想象空间?作家隐去时代背景,是要把《台阶》放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观照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从而认识到为造“高台阶”而奋斗一生的父亲,是历代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这样才能触摸到它的深刻的文化意涵。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台阶》从一个小小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秘史的一丝光亮。

  作家用“台阶”做小说的题目,带有强烈的精神比喻和暗示。在中国建筑文化中,作为建筑物的组成部分的台阶,不仅仅是一个“物”的概念。台阶既有实用价值,更有文化意义。由于防潮防水的需要,房基一般都会高于地面,建造台阶以方便进出,这是台阶的使用价值。在中国古代,地位身份越高的人,所居之屋就建造得越高大,就需要踏上高高的台阶才能登堂入室。这是身份的象征,不仅盛行于官场,而且影响到民间;不仅盛行于古代,而且延绵到如今。如小说中穷乡僻壤的农民造了九级台阶;如现代城市一些高楼大厦造了几十级的台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的文化传承吧!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台阶》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但它的积极向上、求美向善的价值取向是毋庸置疑的。“台阶情结”或曰“台阶意识”,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另一种表达,是劳作不息的中国农民关于幸福生活的最朴素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形态。当它自然地毫无掩饰地在一个朴实的山区农民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更觉得它的可爱与伟大。不管结果如何,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都在永不停歇地构筑着登高的台阶。这就是“我们”的父辈——既可惜、可叹,又可敬、可爱,卑微而伟大。父亲的形象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草根身上在泥土地里生生不息、赓续传承的艺术写照。《台阶》所蕴含的生命意义正在于此。

  注释:

  ①毕飞宇:《小说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②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台阶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