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基于“诗路考察”的非虚构性写作实践

时间:2024-09-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杨 昇  阅读:

  【摘要】 在《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文章结构的均衡性固然重要,但是在非虚构性写作(Nonfiction)的框架内,写作与具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也理应得到重视。基于“诗路考察”注重写作与人的活动密切结合的写作教学实践,既结合了施教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又反映了其写作理念,融合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手段,是一种富于新意的大学写作教学尝试。

  【关键词】诗路;实地考察;非虚构性写作;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36-02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3120012)。

  大致而言,写作分为虚构性写作(Fiction)和非虚构性写作(Nonfiction)两种,在大学课堂上进行的写作训练,理应以记叙性、说理性的非虚构写作为核心。然而,在当下的《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着重强调语言的准确、逻辑的缜密和结构的均衡等方面,而忽略写作与具体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去寻找一些与既定论题相关的资料进行罗列,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教师也不易对其中的敷衍加以察觉和纠正。有鉴于此,理应在写作教学中强调“非虚构性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如此对于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真正参与度的提高,以及课程的教学效果,均大有裨益。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基于社会实践(观察、调研)所进行的非虚构性写作的课程实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展开。

  一、设定论题

  设定论题是大学写作课程开展的前提,这既有助于教师将写作教学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相融合,也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推进本门课程的学习、讨论和实践。当前笔者的研究重点在于浙江的诗路文化,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的实地考察工作,致力于将文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相结合进行文、史、地互动的研究。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和基础,笔者在写作课程的实践中,首先将学期报告作文的论题确定为“诗路考察”,即要求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首(或一组)诗歌,或者一位诗人的行迹进行文学、历史、地理等诸多背景的文献阅读,积累一定的文献调研资料后,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得跳出纸面的鲜活的感受,从而实现文学地理学学者所提倡的“版图复原、场景还原、精神探原”。[1]

  这样的论题具有相当程度的延展性,还可以细分为都市诗歌、市镇诗歌、乡村诗歌、山水诗歌、诗人生平及行迹等多个门类,使学生得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家乡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加以选择,具有较大的余地,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参与度。

  二、背景资料收集

  学生选定自己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的诗歌之后,便需进行第二步的工作,即相关背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诗人的生平。包括诗人的籍贯、曾经游历或仕宦的重要地域、葬地等。第二,诗歌的写作背景。包括该诗的写作地点、主要内容、写作对象等。第三,诗歌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史事、地域及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等。这一步骤的工作需要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概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感知程度,而对诗歌所涉及的相关地域的资料的搜集,也为下一步的实地考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部分的工作完成以后,学生需要提交一个简单的读书报告,通过这篇约千字左右的作业,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作品了解的深入程度进行考查,如发现问题,可及时予以指导和鞭策。此外,出于安全和经费节约等考虑,教师不应对学生选题时的内容重复现象加以过度的纠正,反而应鼓励其结伴考察,并在各自的考察报告中写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或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调研方法和观察视角。

  三、实地考察

  这是本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步骤。每名学生都需要制定一个非常具体的调研计划,包括要考察的地点、考察时间、抵达和离开的交通手段、该地点的基本情况(包括天气、地理、交通、住宿等)的先期了解、人物采访计划、基本的预算等,并提交教师进行审核指导,计划必须精确,对计划的执行也须加以严格的规范。

  在考察之前,检查必要的物料准备,如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等,做相关笔记时应选用撕扯便利的本子,单面使用,以便于后期整理笔记、速写、图表时进行粘贴。在实地考察中,应注意照片、影像等资料的摄制和保存,因为最终形成的考察报告,需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呈现。如在考察过程中有对当地某些人物进行的采访活动,应注意收集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等考察资料。对于本人(组)在考察地的具体行程,应有完备的记录,以便后期报告撰写时有所依凭且有据可查。

  四、材料整理和考察报告写作

  学生完成考察并返回之后,应对实地搜集的资料和考察感受进行图文整理,结合先期进行的背景资料搜集工作的成果,形成一份周全的报告材料,再加以打磨,以形成最终的考察报告定稿。在这份报告中,不仅需要有对诗歌场景的多角度观察,也需要对探索、观察这一诗歌情境的过程加以忠实的记录。在写作之前,需要把整个探寻和观察的过程在头脑中“播放”一遍,包括具体的环境和随行的人物、所遇见的人物、进行的交流和相关感想,均需在报告中有具细的体现。

  与此同时,在非虚构的原则之下,应鼓励学生提高对报告文本写作的文学性的重视,非虚构不意味着干巴巴的平铺直叙,非虚构写作也可以十分精彩和极具可读性。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和借鉴。鼓励学生在报告中使用地图、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充分调动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等写作方式,同时穿插前期准备工作中所搜集的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史料,使得报告更为丰实可读。

  五、课程汇报

  作为本门课程的结束,期末将安排一次课程汇报,该汇报基于学生此前撰写的课程报告,结合PPT等辅助手段,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允许以小组的形式(考察同一地点的学生可自由组队)进行汇报,该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对书面写作能力考查的一种补充。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目前大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困境并非一日形成,而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普遍缺乏对课堂知识以外的实践和认知行为的关注度,另外,由于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空余时间,导致阅读量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这也是大学生写作能力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唤起大学生对写作活动的兴趣,需要引导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社会,要鼓励他们真正沉浸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获得独特的感知、体验和乐趣。专注、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交流有助于年轻人更为全面地了解各种人和事,有助于锻炼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提高专注度和研究社会事物的能力,而写作则是对他们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的总结,通过文字,教师可以把握其观察和调研的深入程度,并借以考察其写作、交流、研究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大学的非虚构性写作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仍是社会观察或调研通讯,学生可以借机深入调查社会事件,进行相关人物的采访,通过这种通讯的写作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然而,带有文学和历史意味的实践考察似乎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这样的考察过程和相关考察报告的写作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课堂专业知识教学的必要补充。文学和历史基于生活,与当时当地的环境、社会和人物活动密切关联,通过对文学遗迹、历史遗迹的田野调查,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比书本知识更为直观的体验,而且进入一定的情境,体验文学作品的生成环境甚至体会创作灵感的来源,有助于他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这样的效果,恐怕是单纯的课堂知识讲授所无法达到的。

  在基于“诗路考察”的非虚构性写作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许最重要的,仍是强调文本的文学性,因为大家所说的“非虚构性写作”归根到底仍然是一种文学创作。通过这样的实践,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下的道理:“大多数人对文学创作感到困惑,因为他们认为作家必须具有天才,因为他们相信文学创作无从传授……我们依然相信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但事实上,我们也一定知道,没有人能靠灵感或天赋写作一辈子。即使天才的作家,一旦真正的写作开始,鸿篇巨制的创作也会是一种工作和劳役。很多作家的创作生涯可以延续很多年,除了我们羡慕的天分之外,他们一定有保持文学创作热情的良方。这种良方可以传授。写作的乐趣和意义也可以分享。”[2]通过很多以英语作为写作语言的作家的中国题材的作品,可以得到很好的参考实例,比如比尔·波特(Bill Porter)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的随笔,以及何伟(Peter Hesler)考察中国当代社会的作品(如一度引起强烈反响并已经成为常销书的经典之作《江城》《寻路中国》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家的写作准则和手法,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示。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模仿基础上的创造,使学生养成基于现实社会考察或现实生活经历进行写作的习惯,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历史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并加以剖析、探究的习惯,仍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新林.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5(3):122.

  [2]雪莉·艾利斯.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诗路考察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