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陈小鲁们道歉的标本意义

时间:2024-03-12    来源:馨文居    作者:韦其江  阅读:

  前不久,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回到母校,参加了一场特别的道歉会:为47年前遭受过“文革”凌辱的老师及同学们表达忏悔。因为当年,他正是北京八中“造反派”的学生领袖、革委会主任。这是继河北宋继超、安徽张红兵、湖南温庆福、山东卢嘉善、福建雷英郎等“过来人”的又一忏悔事件。但陈小鲁的特殊身份,无疑为道歉会赋予了更多的标本意义。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真待弥留时,便悔之晚矣。一个不懂反思、不敢敬畏历史的名族,纵使外表光鲜,却终究掩盖不住枯朽的躯壳。陈小鲁等人的道歉看似简单,然这鞠躬背后却是长年累月的痛苦煎熬。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们的确做到了,当一颗颗头颅低下时,他们的灵魂终获救赎。

  陈小鲁称,在召开道歉会前他特意看了一晚上的“五四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确定自己违反的是第8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毫无疑问,这种反省是沉痛的,它穿越时空、契合当下的法治精神,也点破了那个时代的混沌与荒诞。基于此,陈小鲁等人的道歉必然令人肃然起敬。

  以历史通论为言,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谁都有可能政治的牺牲品。熟悉陈小鲁的人都知道,他的父亲作为功勋卓著的开国元老,在那场浩劫中同样经历了不堪回首的人间地狱。作为参与放第一把火的人,陈小鲁目睹了家人被这场厉火烧得体无完肤的定格场景,那种撕心裂肺的苦楚,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里,直至今日鞠躬的那一刹那间。

  对于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人,他们大抵不愿提及那段不堪回首的旧事,不愿把遍体伤疤暴晒于阳光下。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撕裂社会,其实不然,敢于正视并铭记那段历史,只会让人们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下。为此,不必过度渲染陈小鲁等人的道歉。对于他们,道歉不过是为求心灵上的平静、实现精神的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而已。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以人性悖论为据,中国人不善于道歉,但于陈小鲁而言,唯有道歉方能解脱,方能抹去挥之不去的负罪焦虑,直至归于正常生活。一个文明社会的标杆、一个公民的道德忏悔,看似势单力薄,却暗含着整个社会的认知取向。个体忏悔往往会成为社会价值导向的排头兵,随着越来越多的公民勇敢地站出来,大声地说对不起,社会也必将因此而取得进步。不管平民刘伯勤,还是陈毅之子陈小鲁,不管是自责道歉还是忏悔反思,他们都没有简单地把责任推给社会与时代,而是从内心深处寻找罪恶根源,以超乎寻常的勇气解剖自己的灵魂,以期获得人性的升华。当前,反思者虽然还是凤毛麟角,但陈小鲁等人的道歉无疑释放了一个强大信号: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终有一日,他们会回归到人性的地平线上。

  时至今日,“文革”业已去,但“文革”思维依旧阴魂不散、“文革”余孽们依旧兴风作浪,并未随着时间进入历史的下水道。正如陈小鲁所言,“左得很”,“阶级斗争”、“反修防修”依旧洗脑无数。还有不少人向往并憧憬着“文革”,甚至为其唱赞美诗,粉饰那段历史。面对陈小鲁的道歉,有人跳出来,痛斥他在作秀,或贴上各种上纲上线的标签,肆意为“文革”作无罪辩护,其用心不可谓不阴险、用意不可谓不狠毒。

  站在历史的高度,陈小鲁等人的道歉具有不可磨灭的标本意义,他们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道歉者,无论以何种形式,公开道歉,抑或内心忏悔,他们都是在审视自己,审视着自己的过去,为那些被迫害的人们,在灵魂底层深深地鞠上一躬。正如陈小鲁在道歉原文中说道:“没有反思,谈何进步。”这便是忏悔的意义所在。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