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采访中,我接触过不少文化人,印象特别深刻。回头去看,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鹿城文创人。
少儿版画趟路人
版画家龙贵阳,过知天命,在美术长廊流连40多年。他以独到的感悟和灵性,先后涉足油画、版画、工艺美术及环境艺术等诸多艺术领域,为我们捧出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驻足在他的作品前,我们仿佛聆听到一种心灵的倾诉,感受到一股生机勃勃的感染力。
龙贵阳,原名龙安定,1966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毕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少年儿童版画分会会长。
龙贵阳五六岁开始从师习画。他的哥哥喜欢画画,他也跟着涂抹,哥哥贴画上墙,他也贴。后来哥哥不画也不贴了,龙贵阳却愈贴愈多,一直到考上哈尔滨艺术学院油画本科。
始自幼年的对艺术的执着,一直影响着龙贵阳的为人处世。他跋涉千里,深入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居住地采风,以地域风情作为切入点,以心灵作画,创作出具有浓厚民族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的系列作品。
龙贵阳自18岁发表处女作版画《金苹果》始,命运之神便格外青睐这位版画之乡"乡民”。他相继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版画《乡谷》《快乐的莫日根》《依玛堪的故事》《朦胧的天,朦胧的水》、油画《藏女》《月光曲》等一系列作品,一时好评如潮。他还多次参加国家、台澳地区及乌克兰、加拿大、美国、日本美展,连续获得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全国第三届版画藏书票展铜奖及中国美术馆版画展优秀作品奖等,版画《乡谷》被日本国际美术馆收藏,《快乐的莫日根》等被深圳美术馆收藏,油画《藏女》《月光曲》等相继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并相继入编丛书。他连续获得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第三届全国版画藏书票展铜奖及中国美术馆版画展优秀作品奖。
志存版画赋新篇。艺术人的激情令龙贵阳无法循规蹈矩,偏居一隅。创作思想、创新意识,使其不断地在版画的水印、油印制作上,加以不同板材、纸张的综合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度,同时升华了版画的艺术语言。
龙氏游历江南之始,曾流连于良渚、河姆渡古址乐不知返,食不甘味,中日友好会馆杭州花家山一幅7.4×2米大型壁画,淋漓尽致表达了其对古良渚文化深层次的思考,1998年他又小试牛刀,以表现良渚文化为主题的藏书票获第七届全国藏书票大会铜奖。
龙贵阳热爱北方广袤的黑土地,但他更迷恋江南水乡田间的风情,不知有多少次,他痴痴地徘徊于永嘉楠溪江九房那一片充满原始风情的田野,痴痴地与大自然对话,渴望与之沟通、融合。一些村民老农早已熟悉了这位沉浸于梦幻中书生气十足的年轻人,任其在夜不闭户、民风淳厚的村间山野徜徉。
那种祥和恬淡,那种宁静自然,令龙贵阳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以多变涤彻的构图、明快愉悦的色调、洒脱洗练的线条及充实满溢的生活情趣,化浓郁的乡情于清纯幽雅,达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结合。
而江南水乡的灵秀,更使龙贵阳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手法得以无限延伸。他灵感洋溢,以质朴、稚拙的风格和写实、变形等多种技巧的变幻组合,融传统文化和东西方现代艺术于一体,表现了岩墙砌径、小桥流水、空蒙烟雨、山雾萦绕的乡土风情。
龙贵阳认为艺术创作需要真诚,有感而发。在潜心经营题为文明曙光的系列版画作品,冲刺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省\\\\\\\\\\\\\\\\\\\\\\\\\\\\\\\'98版画展的同时,龙贵阳致力于创办温州少儿版画美术苑,组织辅导少儿美术创作,在版画家林夫、野夫的影响下普及版画,扶植版画新苗,弘扬鲁迅先生创导的新兴版画,并于近年成功举办数届温州少儿版画展。
龙贵阳酷爱艺术。他把艺术的触角伸向生活的空间。他向北京运动会基金会捐赠版画作品,组织辅导美术创作,事迹被收入《中国英才》(海外版)丛书。他以强烈事业心和组织辅导、创作能力,不拘一格,充分吸收舞蹈、摄影、音乐等姐妹艺术精华,装饰设计了许多不同形式、内容的好作品,尽量反映地域特色,受到专家、同仁的一致赞誉。
龙贵阳,人如其画,平静、自然、充满灵气。他的画室清净朴素,很有生活情趣。在墙上悬着的挂盘、泥塑等各种自制的艺术品之间,曾贴有一幅与津子共舞的座右铭。他解释说,《与津子共舞》是中央电视台过去播出的一个舞蹈专题节目,津子的即兴舞蹈既有现代气息,又极具民族性,颇使他迷醉痴恋,由此他联想到美术创作和自己的作品,这种随心所欲又别具韵味的境界正是他苦苦思索、苦苦寻觅的。
望着他熠熠闪光的眼神,我想,这条幅不妨改为与心灵共舞,也许这才是这位艺术家的真实写照。
近年,龙贵阳的主要精力投入少儿版画辅导。麾下集结了许多幼儿、少年,牵头成立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少年儿童版画分会。他乐在其中。
他拥有儿童般的纯粹真诚,从眼睛到心灵。
孪生兄弟十手会
每逢温州传统保留节目“拦街福”隆重上演时,每当温州各大名小吃争奇斗艳时,“中国米塑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米塑代表性传承人王锦荣的拿手好戏,向来是不可或缺的压轴佳作。王锦荣,出身饮食世家,为温州王氏雕塑、米塑、烹饪(冷盘)家族传人,曾荣获“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提名奖第一名,在坊间可谓闻名遐迩。
作为20多年前报道王锦荣的资深记者,我曾倾听王锦荣自述年轻时许多奇闻轶事,了解这位大师意趣盎然的成长历程。今天我就说说这两位巧手兄弟报道之外的轶事。出生于鹿城区百里西路徐衙巷一带的王锦荣、王锦炼兄弟,是一对很有名气的孪生兄弟。
这老哥俩,可算是市井奇才,人称十手会,头头会,称得上是真正的能工巧匠。我们且听王锦荣娓娓道来,他八岁即会刻图章,十来岁切竹筒、剥蛇皮蒙只二胡、京胡自娱自乐。小学毕业后,他一发而不可收。琴棋书画摄影,修钟表、弄拳术、推拿按摩、耍杂技、打篾、箍桶、装潢、泥水活、剃头、做衣、缝鞋、撑船、堆岩景附带园林设计,种过蔬菜,搞过嫁接,养过白鸽、蚂蚁、金鱼和蜜蜂,这么说吧,反正您看过的没看过的,想得出的想不出的,报上名儿的报不上名儿的活计,他都能给您露一手。
年幼时晨间踩水到江心屿,午饭时再游回来,长大后游泳常将船锚扛在肩头拖着船行,在江中还救起过仨落水者。捕知了、捉蝤蛑、抓跳鱼也是一把好手。走江湖变魔术的,在他眼前走上一遭,不管捻卵石、劈砖头、钻火圈、玩扑克火柴变香烟钞票,美人大卸八块,经他那双眼一瞄,都能指出个子丑寅卯,并捎带着给您玩出个八九不离十。更绝的是令王锦荣声名鹊起的拿手好戏,菜雕、冷盘、米塑、点心。在温州华侨饭店餐厅管过十几年的事,烹饪绝技声名远扬;在温州大学教过6期培训班,一人承包4门课程,前前后后教出的学生2000多名,遍布五大洲,师徒们轮番拿过无数金牌。有些烹饪比赛什么的,王哥说我都不去参加,好多参赛者是我的学生,与学生比赛,不是让人笑话吗?后王哥落脚天都大酒店任厨师长,在餐饮界可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王哥披露,他的传略上过《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民间名人录》《温州大全》等等辞典,身边堆了一大叠已出版和待出版的菜谱作品,全国各地报纸广播电视报道不计其数,看来还真是位璀璨夺目的网红。
出色的王哥“头头会”,孪生的王弟也不逊色。除与阿哥共同操练米塑外,诗书画无所不能。在我与他哥聊大天时,他悄没声地在稿纸上写下了都是三点水旁的40个字组成的一首诗,抑扬顿挫一路吟来,抵得上一部香港回归史了,看来很是花了一番心思。随之他还填写了一首回文诗,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直着念,斜着念,反着念,都顺理成章朗朗上口,叫人刮目相看。他说苏轼的诗句中藏着的一些谜他也解出了部分,神情很是得意,王哥激他,你说自己解出来了,谁考证过,谁检验过,还是一个未知数嘛。老哥俩又是一番理论。
跟王氏兄弟聊天是件愉快的事,王哥的手特软,据说可以玩出几十种手势花样,在我的怂恿下,他一五一十展现,令人赞叹,他还玩火柴梗变魔术,让我们看到他生活中轻松可爱的一面。王哥心灵手巧,据说年幼时家里的炉灶是他砌的。几十几年前,妻舅的新房也是他漆的,别看他从未学过,也没工具,用柴火熏花纹,用敌敌畏喷筒代替喷漆机,用墨线弹出立体格,到如今邻居们提起还啧啧称奇。米塑的药剂保存法听说最早也是他琢磨出来的。有人请他设计气球图案,他一上手就成,飞天啦聚宝盆啦鸳鸯戏水啦,那色调,那神采,叫人心旷神怡。
他玩的活计是叫人心跳的,他设计的雕刻是会动弹的。他的一件得意之作便是运用了物理原理设计的精品。上有六和塔、地动仪、赵州桥等,指南车的轱辘无论怎样转动,车里寸把高的小人儿手永远指向南边。王哥见我惊诧,自己倒揭了谜底,他说自己在大人的肩头上度过童年,从小爱观察,爱琢磨,五岁时在中山公园门口走失了会独个儿溜达回徐衙巷,从小爱看《十万个为什么》,买的书大半是科技丛书和科学家故事。
他悄声透露,前面林林总总数落的只是他用心思的三分之一,他真正的兴趣在物理上。这几十年来,他每个月得支出几百元钱购买器材,研究些啥,他秘而不宣,但从他兄弟俩的对话中我隐约悟出些蛛丝马迹,他该不会去研究永动机吧,那可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愿他别白做无用功,空耗费了聪明脑筋。
能源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怪乎聪明人的脑筋总是要在永动机的开发发展上打转转。未知王哥科研成就如何,只能待看来日了。
潘氏莲花三姐妹
俗话说,三个姑娘一台戏。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温州市区上陡门10组团,就有这么三位姑娘,姐唱妹随,组成了热热闹闹的一台戏。她们是潘佩佩、潘佩丽、潘佩珍,人称“莲花三姐妹”。几十年来,在温州及周边地区唱出了名,颇受大批粉丝追捧,成为温州鼓词第五代代表人物。
潘氏三姐妹出身曲艺世家。父亲潘爱国是位有数十年艺龄的温州鼓词名师,先后担任温州市曲艺家协会顾问、永嘉县曲艺家协会主席等职。他是永嘉县昆阳乡人,12岁便随父亲登台演唱莲花道情,1976年又拜温州鼓词省级传承人陈志雄为师。22岁时他进了温州城,一琴一鼓,在温州各县市区巡回演出,敲出一片新天地,足迹遍布温州山山水水。他深入农村、山区、海岛为广大听众演唱和辅导,深受各地听众欢迎和好评,同时他改编了大量温州鼓词曲目,2012年,曾被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有人说,三年出一个状元郎不容易,十年出一个鼓词名师更难。作为温州鼓词第四代代表人物的潘爱国早年出了好多录音带子,30出头便成了名。一年唱一百五六十场,数十年累计下来不计其数。别看他念小学三年就辍学,能演唱多部传统名词,《隋唐》《三国》《征西》《扫北》,能自构思自编写剧本,如《蟠龙剑》《一掌之恨》等,还带了许多徒弟。几十年来,改编及出版《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征东》《征西》《二妹劝姐》《姜子牙娶亲》《双狮图》《海清天》《万年青》《合珠记》等大量曲目,其中他编剧的温州莲花《二妹劝姐》荣获浙江省群星奖。这些曲目均录制成VCD光盘,远销世界各个有华人居住的国家,为弘扬温州曲艺做出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潘爱国有四女一子。那时,女儿大都高中毕业了,望着一肩齐的姑娘们,他忽发奇想,让这同胞三姐妹组成一个莲花演唱组,岂非曲艺一绝。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想法使他很是得意。或许是耳濡目染的原因,也或许与曲艺天生有缘,老大掌牛筋琴,老二弹三弦,三丫头操二胡,不出一个星期便成了调,还在演唱中掺入京剧、越剧、瓯剧、黄梅戏等的曲谱。潘爱国则在膝盖上打着拍子,教教手花。姐妹仨将父亲分解编写的剧本分生、旦、丑一一背熟,对过,再练两遍,便熟手了。
在北白象,父亲赶她们上去打词头。三姐妹一听,怯了场。在父亲再三鼓动下,三人登了台,一亮嗓子,竟赢得满堂喝彩。从此壮了胆气,一发而不可收。几十年唱下来,很是讨彩。有许多地方指着名儿点三姐妹过去演唱。《三请樊梨花》《银罗衫》等,都是拿手好戏。当初刚刚出场时,潘爱国还不放心,跟着过去坐在台下听,回家来指出不足,三姐妹再加以调整。到后来,三姐妹早已成了老演员,一只皮箱,两只琴盒,拎了出去,便摆成一台戏。老大主唱,老二唱生角,老三唱丑角,唱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很是顺心,有时一场听众达一千多人。名气大振,点名预约的、要求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听众们对姐妹仨相当尊重,平时也常有人开了车子来接姐妹们去演出。
二女儿佩丽是个追星族,不无向往地“采访”我们,平时有没有采访歌星什么的,据她姐介绍,她是个不错的歌手,于是我们也逗她,你们也是明星么,有那么多的追星族。她开玩笑说,如果鼓词有流行歌曲那么“行世”,我爸名气也不会比刘德华差呢。
应我们要求,三姐妹略施粉黛,布好琴围,词鼓儿一敲,二胡三弦牛筋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她们轻舒歌喉,一部潘爱国自编的《五虎平西》便起了腔:“自古英雄出少年,志壮山河贯长虹。为君分忧帮社稷,奋勇杀敌报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