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想不到,在伊朗参观的第一个宗教场所,居然是基督教堂。
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是萨法维王朝(1502-1722)的首都。凡克教堂,一个米黄色的圆顶建筑,矗立在蓝天下,很像清真寺。“那是为了不引起伊斯兰教徒反感。伊朗亚美尼亚人很多,不少人有一技之长。那个时代,阿拔斯一世实施宗教文化多元化,兴建了这个教堂。”导游说。教堂有很多画像述说圣经故事:年轻的圣母玛利亚、传播怀孕喜讯的天使、耶稣受难。该教堂是基督教堂与清真寺的融合。亚美尼亚人是不同文化的中介:能得到伊朗人信任,也能让欧洲接受。宗教多元化也是伊朗一个传统:历史上曾协助犹太人返回家园;1979年后,议会还是给犹太教、基督教徒4个席位;犹太教、基督教徒在伊朗人数超过50万。
伊朗起源于约公元前3000年的埃兰王国,公元前1176年曾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前522年至前486年)时期,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此后历经条枝、安息、萨珊等王朝。651年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12-15世纪蒙古人入侵,帖木儿王朝建立后,改信伊斯兰教,跟占领中原的蒙古人信奉喇嘛教经历相似。始于16世纪初的萨法维王朝,在伊朗首次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法罕最有名的是伊玛目广场,建于1612年,长510米,宽165米,面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中央是巨大的长方形喷水池;四周有阿里卡普宫殿、国王清真寺、皇后清真寺和大巴扎(集市)。宫殿建于17世纪,有阳台供国王检阅军队,观看马球赛。宫殿天花板装饰复杂,墙面凹成多种波斯乐器的形状,增加音响效果。
国王清真寺大门呈半圆郁金花香形,顶端雕饰像几十个燕窝聚集于屋檐。多彩的瓷砖拼成花卉树叶状。大厅空无一物,可听到回音。壁龛指向麦加方向。高墙上几个窄窗泻入光柱。一个深衣女子坐在地面,仰面在光晕中遐想。皇后清真寺比较清丽,殿堂窗口多为镂空的精细几何图案,夕阳流入,有一种温柔的美。
广场是政治和休闲的混合体。国王清真寺前,有“打倒美国”“打倒沙特”“打倒以色列”的标语。载着40筒火炮的军车上,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儿正在摆弄方向盘,背景是清真寺上霍梅尼的超大肖像。傍晚,喷水池边有很多携家带口休闲的人。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挽起裤脚在戏水,笑声悦耳。西侧的大巴扎更是熙熙攘攘:各种货物,葡萄干、藏红花、无花果、坚果、地毯、羊毛卧毯,各种玉器玛瑙、金银首饰……应有尽有。
“伊玛目”原意为穆斯林祈祷领拜人,引申为学者、领袖。早期逊尼派、什叶派都用它尊称伊斯兰国家或地区的行政首脑哈里发,及知名将领学者。后来什叶派组织、政权用它表示宗教领袖。
萨阳德罗河流经伊斯法罕,有11座桥。建于1602年的33拱桥最有名,上下两层,有大坝的存储排泄功能。负责建桥的是格鲁吉亚族大臣阿拉威尔迪汗,体现出多民族政策。
哈鸠桥也有水坝功能,设计更优美:下层19个宽桥拱,上层可徒步休闲欣赏风景,建有39个郁金花形状的修长拱形,除中间主桥拱上下对应,其他都是上层两个拱形对应下层一个桥拱。上层年轻人聊天、约会多。我们到访时是旱季,河水很少,下层也成为休闲场所。在一个桥拱中,一群五六十岁的男性在唱爱国歌曲,两个人手舞足蹈地指挥,大家群情激昂,跟中国中老年人聚会唱歌近似。晚上灯一亮,哈鸠桥瑰丽万分,桥上水面一共四层,四排对称又参差的拱形呈镜像,流泻出柔黄的光。
四十柱宫也是阿拔斯国王所建,木制宫殿,大殿前的阳台有20个柱子,映在池水中,遂有此名。木头有些已陈旧,我们参观时正在修复。宫中最珍贵的是壁画,记载王朝的丰功伟业,再现宫廷与民间的真实生活:与土耳其人的战争,对乌兹别克人的款待,身穿彩服在琴鼓伴奏下舞蹈的宫女,提着猎物的猎人,野外弹琴饮酒的青年……
伊斯兰戒律禁止画人物塑像,但四十柱宫的壁画却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人物动态表情栩栩如生,衣着装饰色彩缤纷,细致入微。当时波斯的艺术特质,可见一斑。
四十柱宫前有文物、书籍摆卖。同行的一位研究波斯文化的老师,买了14世纪波斯诗人哈菲茨的精装诗集,有不少诗句描写葡萄酒:“苏菲啊,来看我的杯盏如何闪光,引诱你向红宝石般璀璨的美酒张望。”在伊朗,到处可见哈菲茨的画像和诗歌。据说在伊朗,他的诗集发行量仅次于《可兰经》。
离开伊斯法罕前一天,正逢“阿舒拉日”。晚上宗教场所人山人海。几千名身着黑衣的男性,包括少年儿童,一边游行一边用鞭子抽打脊背。公元680年,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被伊拉克人拥立为哈里发,自麦地那赴库法就任,途经卡尔巴拉时被伍麦叶王朝重兵包围,200余人全部殉难。此后伊斯兰教历1月10日成为什叶派纪念侯赛因的哀悼日:人们游行,祈祷,朗诵悼念诗,或赴卡尔巴拉谒陵。
二
德黑兰是伊朗第32个首都,在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以南,古波斯语意为“山麓”。9世纪还是个村落。18世纪初,国王卡里姆汗下令在此建皇宫和政府办公处,后来却把办公处迁到设拉子。1796年卡扎尔王朝的阿加莫罕默德汗加冕为王,德黑兰才成为首都。1943年苏美英最高统帅聚会德黑兰,制定二战后期总战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巴列维治下的德黑兰发展成为中东的经济文化中心。
德黑兰最瞩目的是建于1971年的阿扎迪塔,纪念波斯帝国创立2500年,材料是2500块产自伊斯法罕的大理石。倒Y字形,融合了萨珊王朝和伊斯兰建筑风格。
面积最大的,是位于德黑兰北部山麓的萨德阿巴德王宫,建于土库曼人执政的恺加王朝(1779-1921)。400公顷有一半是森林花园草坪。18栋建筑,隐现于葱郁的山林,原来都是宫殿,有的后来改为博物馆。
白宫是国王办公处,外墙为纯白大理石,内有很多礼宾厅、宴会厅。门口是伊朗民族英雄阿拉什射箭的雕像。相传古波斯与古图兰征战六十年,图兰军完成了对波斯王麦努切赫尔的包围。基于军力,统率者决定谈判:由一位勇士登上德马峰向东射箭,落地处为两国边界。在伊朗人称作“Tiregan(夏至)”那天,双方认可的波斯第一射手阿拉什登上德马峰,拼命将弓拉到尽头,一箭射出,健硕的身躯随之迸裂,承载他生命的箭流星般飞到2500公里外的阿姆(奥克苏斯河)河畔。以后每到夏至,波斯人都会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印象最深的是两位画家的细密画。细密画(miniature)是波斯艺术的重要门类,笔法工细,色彩富丽,装饰性强,人物生动。多用矿物质颜料如蓝宝石、珍珠粉末,画在象牙板、木板、羊皮纸或普通纸上。始于萨珊王朝摩尼教经典上的插图、壁画。
8世纪中叶恒罗斯战役后,被俘的中国画匠和造纸匠把造纸术和绘画艺术带到伊朗,细密画在材料、画风上有了变化。也有人认为,埃及新王朝(约公元前16世纪)法老陪葬品中的插图卷物,是最早的细密画,波斯帝国时传入伊朗,亚历山大帝国时传入欧洲。蒙古人占领伊朗时期,中国画影响更甚。如《穆圣升天图》,金色光环,奔驰的人马女神,飞翔的天使,中国式祥云。帖木儿王朝和萨法维王朝是细密画的全盛期。
侯赛因·贝扎德是伊朗现代主义艺术家,画作线条简朴,色彩艳丽,装饰性强,像中国年画。如《西琳和法尔哈德》,山路上,红衣绿裤的姑娘骑在栗色的马上,蓝衣黄裤的小伙子连人带马一起扛在脊背上;背景是淡绿的山和绿树,前景山路上有蓝色、黄色的小花儿。他的画跟伊斯法罕四十柱宫的壁画风格相似。
生于1930年的马赫穆德·法尔希奇扬,用灵感和神话创造出融合幻想和情感的作品。丙烯画《协调》,姑娘倚坐在绿叶鲜花的树枝上,树上小鸟啼叫;丝绸裙衣纹细腻生动。鲜艳与细致,和谐与美好,是他的画风。
《阿舒拉的黄昏》最著名:刚从战场归来的白马,几处伤口,鬃毛零乱,头颅低垂,双眼疲惫。几个黑衣女子,一个捧着马头,两个抱住马腿,一个伏于马背,两个相拥伏地;看不见脸,但知道在痛哭。马背挂着空刀鞘,马鞍摔落在地,上有几只白鸟,旁边散落几支箭矢。这是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的坐骑,暗示680年那场战斗的惨烈和失败。发表于1976年,但作者说他画了三十年。
黑白蚀刻画多有寓意。《美好与邪恶》(Beauty and Evil),一个年轻美女和一个丑陋老者,构成圆拱形,下肢连在一起;都拿着笔,正在画对方某个部位。描述伊斯兰教徒爱上基督教女孩。男女主角各有几个分体形象;男性有的渴求,有的犹豫,有的懊恼,显示出内心的矛盾冲突。
马赫穆德·法尔希奇扬现居纽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称为“属于全人类的画家”。其画作融合了东西方之美,是跨文化的结晶。
伊朗人的生活其实非常丰富。听音乐、看电影、球赛、诗歌朗诵会。餐饮跟中国维吾尔族人有些相似,菜肴丰富,羊肉特别鲜美。巴扎、饭店里顾客很多,好饭店需预约。一次在德黑兰一个网红饭店吃饭,店外排队几十米,店内楼梯上站满了人。伊朗米饭很香,白饭中常有约四分之一的黄米饭。伊朗人认为白米饭微寒,要加一些藏红花水煮的米饭中和,对脾胃好。
一天傍晚到德黑兰北边的山谷,两旁有很多饭店,花园依山而上。我们在半山腰一个饭店就餐,服务员插上伊朗和中国国旗,说周末不预定就没座位。主人说,沿着山谷可翻过厄尔布尔士山,走到里海。
三
伊斯法罕是伊朗古代最后王朝的首都;德黑兰是伊朗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象征。
在伊斯法罕大学,我们跟东道主讨论教学科研合作。在德黑兰,我参加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首届伊朗汉语教学研讨会和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会议期间,与会者就汉语教学教材、汉波翻译与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一位有中国中医硕士学位的伊朗人说,中医包括汉医、藏医、蒙医、回医、苗医等。中国《回回药方》很多内容是唐朝时从西方传入,一些医方来自波斯,如萨珊王朝时的《医典》。
《医典》作者是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该书内容丰富,继承波斯和希腊古典医学遗产,吸收古代中国、印度的医药学成就,有完整的医学理论、医学分科、疾病分类论述,更有解剖等外科手术介绍,是17世纪前亚欧主要医学教科书。书中列举了48种脉象,35种跟中国晋代太医令王叔和的《脉经》吻合。诊治糖尿病的方法,与中医类似。
中伊自古交往密切,文化相通。约公元前3500-2500年,青铜铸造就出现于伊朗。葡萄、胡麻、波斯枣、茉莉等由伊朗传入中国;而桃、杏、丝绸、陶瓷、茶叶、印刷术等由中国传入伊朗。波斯史学家、名医拉施特(1247-1318)编辑过《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而中国医学名著《千金要方》《本草纲目》都收录了波斯药方,其中“悖散汤”在中国很流行。
唐朝有很多波斯移民,有的人还入仕为官,如阿罗汗,官至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元朝时,双方都有医生在对方国家任职。明代郑和三次到达伊朗的忽鲁谟斯,忽鲁谟斯也四次遣使来华。
伊朗虽在亚洲,但跟欧洲关系密切。约公元前2000年起,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到伊朗,与当地人融合成伊朗人主体,建立米底王国。波斯语属印欧语系,后者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德语、俄语、格鲁吉亚语、印度语等。波斯人善于经商。“丝绸之路”主要是古代波斯人到中国经商,带动沿线物质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汉语“狮子”“馕”等源于波斯语;波斯文“牌子”(paizah)“钞(chao)”等源于汉语。
2007年我在新疆哈密第一次看到“坎儿井”,是地下水通道,可储存雪水雨水,防止蒸发,输送到特定地方,流出地面灌溉或饮用。博物馆解说员说,“坎儿井”是维吾尔族人的创造,在伊朗也有。当时就想,“坎儿井”起源到底是新疆还是伊朗?十年后再到新疆,解说词已修改:坎儿井起源于伊朗。2018年到德黑兰了解到,约公元前1000年,波斯人发明坎儿井,后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伊朗有数不清的坎儿井,规模大、设施完善的,如德黑兰大学中文系主任阿明的故乡Balade在伊朗东部伊斯兰米亚县,坎儿井途经三个村落和县城。2016年,全伊朗有11处现存的坎儿井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事实上,从几千年前开始,伊朗就开始联结欧、亚、非大陆。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离不开对伊朗历史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