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海瑛 (TRAN THI HAI ANH/ Tr?n Th?H?i Anh ),越南人,现为越南河内大学中文系教师。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就读于越南河内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后于中国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曾获丰子恺散文奖。
关于越南文学史分期,越南学术界推出中代和现代两个范畴,并且大致统一将其分为中代和现代两大时期,中代期为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末,现代期为公元20世纪至今,而公元10世纪以前越南归属中国的时期统称为北属时期。在此意义上,当越南提及自己的古典文学时,一般是指中代文学。
越南文化传统中人与自然的亲近、密切关系在文学艺术得到鲜明体现。无论是在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部分还是在用汉字和喃字写作的中代文学部分,崇拜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等内容都是一大主题,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示,呈现了越南民族文脉所包含的生态智慧和生态观念渊源。
一
作为越南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即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的文学,就是越南人民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当中所创造出来的民间文艺形式,主要由民间故事、民歌歌谣、俗语以及最初的民间舞台形式嘲剧构成。越南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充实健康,形式多种多样。它是越南早期古典文学的基础和主流,也是越南文学发展的丰厚创作源泉。民间文学对民族语言的保存与发展以及滋养越南人民心灵做出了巨大贡献。越南民间文学是越南文化传统的结晶,是越南民族的宝贵财富。
民间文学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越南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丰富朴素的情感及他们淳朴的思想理念。如民间故事《粽子的来历》,讲述的是越南粽子的由来与意义。越南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民间作者认为,圆形的粽子代表天,方形的粽子代表地,因此,粽子就是天地合一,人与大自然圆满融合的大吉大利象征,体现他们寻求与生活、与自然世界和谐统一的理念。这个故事简单而深刻地表达了越南古代人民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再如,神话故事《龙子仙孙》,作为叙述越南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是美丽动人而且系统完整的神话,多年以来一直深受越南人民的重视与喜爱。这则神话传说讲述的是貉越龙钟的貉龙君,娶了仙种(一种鹤鸟)妪姬。妪姬怀孕生了一个大肉胞,内有100只蛋,每个蛋都化出一个奇伟的男孩。这100个男孩长大后,个个威武敏捷、智睿俱全,人皆畏服。因为貉龙君是龙种,水族之长的,而妪姬是仙种,是山上的人,所以最后决定每个人带上50个男孩,分别到沿海和山地去居住,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相互帮助、相互凭依,成为了百越的始祖。之后他们的长男建立起瓯貉国家,即今日之越南,并以雄王为号而传代。这个故事透视了越南民族的文化心态,反映越南古代人朴素而深刻的自然观念:越南人的始祖就是龙与仙(鹤)——两种形象化的动物,表示人们的自然信仰与简朴的物我不分生态哲理。该故事讲述越南人民都是一家的兄弟,出于山水,归于山水,辽阔的大自然是他们共同的家,相亲相爱地共处,表示越南人互相平等、和谐相待的人生观,也表示越南人崇拜自然与融入大自然的愿望。
越南民间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艺术形式是民歌歌谣。越南歌谣大部分为六八体诗,诗句韵律节奏非常和谐,听起来非常和缓、婉转,给人一种温暖、幽静的感觉,叫人冲动入迷。似乎每一个越南人都是经过由母亲吟唱歌谣来哄睡的幼年而长大的,所以就是歌谣滋养了越南的心灵,灌输越南人心灵,叫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贯穿越南民歌歌谣的一大母题是歌颂大自然的美丽,表达人们追求平易的幸福快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睦生活的渴望。民歌歌谣也是越南诗歌历史上最早吟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与乡村田园景物的出色诗作。大自然成为了民间作者抒发感情的地方,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民间作家曾经作出了自然风光如此绝美的激情洋溢的诗句:“往凉地之途弯曲/青山碧水如画意” (越南歌谣);“我村风景多友情/民居聚集如龙型” (越南歌谣);还有“风吹竹叶微微动/镇武钟声,寿昌鸡鸣/烟成千霜散朦胧/烟泰杵奏,西湖照镜” (越南歌谣)等。歌谣所蕴含的那么协调的人生观与自然观,伴随着漫长的人生逐渐地、自然地浸透于人们的精神与思想,成了越南传统文化底蕴中生态基因的重要力量。另外,越南浪漫主义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传统,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歌谣中撷取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想象。其中,生态精神就是浪漫主义诗歌与民间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重要的一脉。
二
公元10世纪下半叶,越南开始建立起独立的封建国家。作为独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学也应运而生,并延至法国的侵略拉开越南近代史序幕的19世纪中期,历时800多年。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越南古典文学在坚持扎根于民族意识和民间文学沃土中的同时,也不断广泛地汲取外来文化,其中主要是受到中国文化极为深刻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它不但是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中古文学的一分子。越南古典文学包括汉字文学和喃字文学两个部分。
纵观越南中代文学将近1000年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出中代作家在以“言志”“载道”等形式,对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变动与发展展开折射反映的同时,贯穿于其整个源远流长的越南书面文学部分的主要灵感之一,正是自然灵感。中代作家大多以对自然的魅力、风光的赞美与讴歌,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和明朗朴素的语言,描写大自然,描写田园景物,将自然美的魅力与心的逍遥、自由结合,从而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通过这些自然写作,中代作家表达了其对自然、世事、人生的态度,也展示了他们强烈地追求融于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觉的生态精神。
越南中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越南民族大诗豪、世界文化名人阮攸在其喃字诗传《翘传》杰作中,写出了不愧为描绘大自然绝美之绝笔的六八体诗句“闪烁水底印天/山晒黄影/城建碧烟”和“嫩草青尽天涯/梨叶点几白花 ”等。阮攸的这些描绘自然美景的诗句如同他整个长达3254行诗句的《翘传》,牢牢地记在越南人的心坎,成为滋养着越南心灵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浸染在阮攸诗歌的精神源泉之中,越南人更加崇尚自然、热爱家乡、珍惜生命、珍惜人生,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富有恻隐之心、善良之意,叫人们更加向往大自然、追求平安自在的生活并与大自然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阮攸等诸多中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细致而敏锐的感受,从而发掘了江山锦绣从乡村田园至雄伟高山、辽阔大海既平易又壮丽的风景,浓重体现出中代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无比的自豪与热爱。这些精神财富陪伴着越南人民经历过坎坷的历史长征,对越南文化传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为越南中代诗歌早期儒家与艺术家融为一体的形象诗人阮廌,在他的被视为越南现存最早的一部喃文诗集《国音诗集》中,也呈现了极为生动、具体而亲切的自然世界。诗人将自己的心灵融于祖国、家乡的美景,眷恋于山水之情,在当朝身为高官及随后辞官归隐于山林中过着清贫的日子时,大自然在阮廌心中均占据着无可代替的重要地位。每次在自然美景之前,阮廌都是如痴如醉地异常冲动:“今古无穷江默默/英雄有限叶萧萧”。在诗人看来,大自然有时是这么平易而浪漫:“池浅,捞浮萍,放空心/泽清,刈掉草,育莲苗/风月秋库充于顶/船载霞烟哪里轻”;有时候又如此兴象玲珑:“扫竹子,跨入溪/赏梅,归来踏上月影”。自然成为诗人的知音朋友:“鸟朋友,山近邻/月歌第,贵宾云”。诗人赋予了自然和人一样的精神和品质,当人与自然产生共鸣时,自然便会带给人快慰与幸福,当人把自然万物当作陪伴时,人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在《香蕉树》中,阮廌写出了情与景、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精致运动达到如此绝对的融洽之韵调:“自熟春气多茂盛/满生房,通夜香/情书一来尚原封/哪里风轻轻开”。
在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同时,中代诗人都情不自禁地赞美自然。在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中,物是本色自然的,没有人为矫饰,不以人的规定为尺度,而是以自然界自身为尺度,自然尺度维持着整个宇宙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肯定了物象的自然本真与自然物象自身美的客观现实与价值,体现了中代作家的“美在自美”的美学观。诗人画家似的挥笔画出无穷秀美的山水画卷,展示了大自然丰富多样而精微的色彩,有时候是,一座隐身于秋烟之中的古寺,清水、静山、一只大雁飞过去,风吹、云行,草木颤动着(陈仁宗《凉山观景》),有时就是山深林密,清清的小溪在静静地流淌,古寺白云缭绕,悄无人声,只有清风在吹拂——多么圣洁、淡远和幽静的景色(黎少颖《礼梯山寺》),表现出中代诗人在沉浸于清静的自然空间,离开物欲,离开尘世的心态,将自身融入周围的一切,达到了物我交融,实现返璞归真、向往自然的期望。
中代文学时期的李陈代汉禅诗也具有深刻的自然意蕴和生态智慧。作为深深打上佛教烙印的禅诗,这些创作浓重地表达出佛教“万物相生”“万物一体”的哲理,常常以自然之象蕴生生机,融诗人心灵之思于生生循环的节律中。这节律既是生命自然演替的秩序,也是“易”之本源的血脉流淌。宇宙中万事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联系中互生互存的,因而自然的生态环境应是生生不息,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满觉禅师(1052—1096)在他的《告疾示众》中写道:“春去百花落,春到百花开,事逐眼前过,老从头上来,莫谓春残花落尽,庭前昨夜一枝梅。”赞叹自然的永恒性与万物的相生性,表达诗人对自然万物生命力的绝对信心。空路禅师(?—1119)的佳作《渔闲》也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境界:“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睡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头两句绘景,后两句叙事,语言平朴无华,而给我们展示的却是融形骸于天地间、超然出世、静寂高洁的境界。
到19世纪,越南中代文学末期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作家——阮劝。阮劝(1835-1909)是越南民族文学丛林中的一棵大树。虽然这棵大树没有像阮斋、阮攸那样经历几个世纪的漫长时间仍影响着民族文学,然而其根深蒂固地驻扎于越南的土地上,为营造、滋养越南心灵而做出了巨大贡献。阮劝诗歌最大的主题是写越南乡土农村的景物。诗人通过诗作寄托自己浓厚的爱国、忧民之心。他因著名的“秋诗三首”而被誉为越南中代文学的“越南乡土田园的诗人”。阮劝以精湛的笔法,精细的观察力,敏锐的直觉以及纯洁而深刻的乡土之情浸染于大自然,展现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丽。诗人几乎时刻都在端详着周围那么生动多彩的自然景物。阮劝也是越南中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脱离儒家身份的诗人,以平民的、非儒的精神融入乡村田园景色,生动、具体地展现乡村纯朴平易的日常活动以及农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除了阮劝以外,还有杨空路、武石、高伯阔等诸多中代诗人以乡村灵感,写出了乡村之情极为浓郁的诗歌,表现出他们厌恶尘世,重返乡野,追求高扬清闲的乡村之趣,融入大自然物我合一的美妙境界。
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及不同的社会背景导致越南中代诗人回归自然的动机不同。他们或是在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到自然中去寻找、完善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人格情操;或是为了避祸,无法实现满腔抱负而游诸山水,放浪形骸;或从自然中领悟消解痛苦的力量等。他们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超越普通人生价值的人格独立。可见,中代作家的生态智慧虽然深深地烙上越南社会发展不同时代的印痕,但是都一致表达出朴素而深厚的对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强烈渴望。中代文学作家所寄托的生态精神对之后的文学创作,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