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初中时期的一段经历,让我对秦腔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那年的我有幸以一首歌曲被当时的澄城县秦腔剧团选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为演员,可是秦腔却与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于是听到有秦腔的曲调,我都感到特别亲切,虽然会唱那么几曲,但终究是爱好而已,每当我吼起秦腔时,妻子总会揶揄我说:看!世间的又一著名秦腔艺术家被糟蹋了!每当这时我总会以一句秦腔道白来回应:谢谢娘子,小生这边有礼啦!再猫起双手做施礼状,于是她就无语,我就可以再唱几句,过过秦腔瘾。
秦腔的发源地是陕西的西安,因为陕西简称“秦”,所以人们称它为“秦腔”。秦腔在西北和西藏等地十分流行,那可能是因为秦腔豪爽的音乐性格和当地的人民十分吻合,所以格外受到他们的青睐吧。秦腔是板腔体音乐,它的板式变化比较丰富,有“慢板”、“二六”、“带板”、“尖板”、“滚白”等用来适应不同剧情的要求。一般来说,“慢板”常常用于抒情;“二六”由于节奏紧凑,比较偏重于叙事;“带板”通常是用来表现激动的情绪;“尖板”由于节奏自由,朗诵性比较强;“滚白”则常用于表现痛苦悲哀的感情。这些板式虽然各有各的用处,但在具体的剧目中常常灵活运用,并加以变化,得以表现剧中人物更细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秦腔的伴奏主要有二股弦(和二胡相似,但音色尖利)、板胡、月琴、笛子、唢呐和干鼓、暴鼓(特别响的鼓)、堂鼓、战鼓等多件打击乐器。这些乐器的音色和秦腔激越的音乐性格十分吻合,很多没有听过秦腔的人第一次听,都会受不了它那极其高亢的音色,但是如果你能够仔细地去感受它,那么就会渐渐从中体会到黄土高坡上独有的质朴和真切,让你久久不能忘怀,如同在安塞地区欣赏安塞腰鼓一样,漫天的尘土中鼓动的是逼人的春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由于其在关中一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加之其简朴的演唱需求,因而近年来自乐班的诞生便不足为奇,古老的城墙下、小区的休闲场、街道的商店旁、村庄的大树下都成了表演的场地,伴奏的摇头晃脑陶醉其中,演唱的潸然泪下把真挚的情感夹杂其中,自娱自乐倾吐着各自对人生的感激或者不满。
秦腔的唱词也是非常优美,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陕西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发祥地,经过历史的演变,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秦腔创作家结合时代的变化,对传统剧本进行了改造和提炼,因而现在的剧本都能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新貌。传统剧目《周仁回府》、《三上轿》、《生死牌》、《三滴血》、《火焰驹》、《金沙滩》、《赵氏孤儿》、《血泪仇》、《三世仇》等深受广大戏迷朋友钟爱,现代戏的代表作《梁秋燕》更是人人都能哼上那么几句,有时听不懂唱词你就看字幕,仔细分析主人翁当时是如何的心境,《周仁回府》里周仁夜逃那场戏里有这么几句: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一月来把悲情积压在心中,今夜晚月朦胧四野寂静,冷凄凄荒郊外哭妻几声。咱夫妻结发来相爱相敬,为周仁可怜你受苦终生。初结缡愁衣食凄凉贫境,失皇饷你为我奔走西东。处患难重恩情全我信用,替嫂嫂舍性命重义轻生。虽说是著青史千秋名重,难道说殒青春能不伤情。死别一月未入梦,衔恨泉台鬼吞声。夜寂寂、风冷冷,孤魂在西还在东。蓑草萧萧寒林静,霜花惨惨哀雁鸣。哭娘子哭得我神魂不醒,何一日诛严贼再把冤鸣…..周仁的结拜兄弟杜文学,被朝廷奸佞陷害,发配远方,将妻子托付给周仁,奸贼看上了杜文学的妻子,欲霸占,周仁害怕杜文学回来之后不好交代,与妻子商量,妻子出于大义,便冒充杜文学之妻到奸贼严府,并暗藏剪刀一把,刺杀了奸贼未遂,周妻被杀。几句唱词就把周仁当时受结拜兄弟杜文学之托,落难后的杜兄把妻子托付于周仁,而为了保全嫂嫂,周仁夫妇决定用周仁的妻子李兰英代嫂子去严府交差,后来妻子惨死在严府,当时的周仁万般无奈还不敢与外人讲,带着嫂子去岭南找寻哥哥,悲愤、无奈、凄惨之情溢于言表,再加上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声情并茂的表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剧中,和主人翁一起哭一起笑,特别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仁哲中、李爱琴又以表演《周仁回府》而闻名天下,动情处是真哭,真摔、真碰头,我有幸在西安观看了一场仁哲中的戏,人还在幕后声音一出,场内就肃然寂静,几句唱词刚完就是热烈的掌声,动情处任老单膝跪地手扶爱妻李兰英墓碑,已哭得身心疲惫,满脸又是鼻涕又是泪,忽然全场鼓乐全无,任老用沙哑的声音唱到:李兰英秉忠烈人神共鉴….“.鉴”字一出,全场鼓乐齐响,观众中已有人放生嚎啕大哭,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面,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优秀艺术家的风范;再比如现代戏《梁秋燕》这部戏,梁秋燕一出场的那几句:手提上竹篮篮(哎),又拿着铁铲铲,虽然说野菜儿不出钱,总算是娃娃们心一片,秋燕只觉心里喜,放大脚步我走呀走得急,二嫂说和我一同去,约会好等她在这里…..简朴明快的几句唱词就把一位农村少女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军队、敢想敢做的性格反映出来,再加上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瑞芳的表演,更是让人有过目不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快感,据听说当年的《梁秋燕》久演不衰,场场人满为患,大多数喜爱秦腔的人都能唱上几句,剧中主人公春生和秋燕敢于冲破世俗羁绊敢爱敢恨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效仿的楷模,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婚姻由父母包办的陋习。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喜爱秦腔的又一个原因是它的气势,秦腔声调高昂激扬,强烈急促,几近于吼,而且无论什么人来唱,都带有一种悲壮肃杀之气,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每每唱上那么几句,顿觉心情舒畅,心中的烦恼惆怅被暂时抛到九霄云外,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啊。 秦腔的发展也离不开八百里秦川的滋养,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底蕴。看看秦人,身形敦厚,眉眼古朴,少几分精细,缺些许圆滑,秦川汉子,说话高喉咙大嗓子,激动时脸红脖子粗,行事大咧咧直愣愣,要紧处却可以身家相托。再看关中乡村老陕的生活习俗,面条像裤带,锅盔(大饼)像锅盖,每到饭时,一个个端着小脸盆大小的耀州青瓷老碗,盛着裤腰带粗细一般的(biang biang)髯面,调一碗油汪汪、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或蹲在自家门边的台阶旁,或圪蹴在村道的碾子碌碡上,头冒热汗,边吃边谝,呼溜吸哧之声此起彼伏,不绝耳畔,那一副粗犷之姿,哪一种豪放之态,为秦人所独有,于别处觅不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俗养一方戏,于是,秦腔演化了秦人生活的真髓,秦人吼出了秦腔的刚烈意蕴,传唱至今,历千年而不衰。如此方知秦腔何以发源于此,扎根于此,却又走不出潼关,适应不了别处的水土,真的是山川风土有别,世态人情迥异,别处乡土受不了秦腔的刚烈之性,秦腔也见不得他乡风轻水绵的阴柔之气,离开了这一片苍茫的黄土地,就不会有那种沧然的正宗秦腔味了。秦腔是大西北黄土地上刚猛勇烈而浑然古朴的音律,沉郁苍凉又激越昂扬的秦腔,是苍茫的大地上人和天地的对话与诉求,所以其他戏曲是唱出来的,秦腔是吼出来的,不是么,你和高高的天说话,不吼天能听到吗?你对仓茫的黄土地依依呀呀,搔首弄姿,黄土地理你么?
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因而对秦腔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小时候看戏看的是热闹,看名角们的技巧表演,后来跟梅兰芳齐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兰鱼,马兰鱼的《鬼怨》吹火绝技那可是一绝,在全国的艺术界都享有盛名,看王辅生的丑角表演,看的是他丰富的面部和肢体语言,现在看秦腔看的是门道、听的是心气神。秦腔是秦人魂魄里的东西,是渗入秦人骨髓之中、抒发于胸腔肺腑之间的历史人文印记。西北最早属秦,向来称苦寒之地,秦人性格“刚毅寡言,能征善战,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慷慨悲歌,千载而下,虽艺术形式衍变,魂魄却一脉相承。 也可能是由于过去物质文化生活的匮乏,秦腔戏广为流传的缘故,也许是人们茶余饭后无法打发时间而去娱乐的途径之一吧,记得我有位老师,家中六个孩子,有搞秦腔的,有搞教育工作的,有搞建筑工程的,但都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每当过年过节的喜庆时候,一家人围坐一起,一把二胡、一根短笛、两根擀面杖、一个洗脸盆、两根筷子就开始唱了,唱的是邻里和睦、五谷丰登、妻贤子孝,在当地成为佳话。唱戏又是相互合作,你唱他和,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真好。有时伏案写作苦于没有灵感之时,打开网络搜索一下,欣赏一下名家的名段,现在的人很浮躁,名利心强,所以少了味道,听上那么几句有时灵感也就真的来了,因此秦腔恐怕和我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吧。
我爱秦腔,爱秦腔的大气,爱秦腔的优美戏词,爱秦腔剧中的鲜活生命,更爱孕育了秦腔的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