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在巴黎街上走,就注意到了巴黎一景儿,围巾,颈间裹着围巾的男男女女比比皆是。兴许是在渥太华的宽大静寂中呆久了,宽天阔地看得多了,没人和你并肩争道、擦肩赶路,才蓦然感觉巴黎的熙攘人潮无法轻视。人潮中围巾在颈间点点闪耀,令我常常回首驻足,哎?围巾有这般围法,怪哉?美哉?暖哉?
巴黎的围巾基本上仍保持了围巾的原始用途,保暖。6月底,巴黎只有十五六度,加上细雨淅沥,寒气袭人,颈间一条大围巾缠缠绕绕裹个密实不透风,虽然没戴在我身上,看着那副脖子就已浑身温暖了。这样的脖子左一个右一个地擦肩而过,除了间接取暖,还刺激人老惦记自己的脖子,家里围巾若干,长的短的方的,丝的毛的布的,在渥太华从不大派得上用场,怎么就没想到带来两条?也算给巴黎的“围巾潮”贡献点儿力量嘛。排队等着爬巴黎圣母院,身前那位小姐的脖子就成了我最羡慕的风景,排了两个小时队,她围巾上面的仿古印花比身旁圣母院栩栩如生的雕塑还印象深刻。
身为巴黎的围巾,除了保暖用途之外,当然要有突出的美观效果,否则对不起巴黎这个国际时装之都的光荣称号。围巾成了装饰品的时候,就不必只守着脖子绕圈儿,见了奇奇怪怪的用法自然不必大惊小怪。这一块彩色花布系在脑后是头绳,围在额前是发带,披在肩上是披肩,挎在肩上是包带,围在腰里是短裙,两块方巾一系是上衣。围巾的多用途这般淋漓尽致地发挥,除了巴黎,可找得出第二个城市?游客们很懂得入乡随俗,去教堂时围巾的重要性几乎可以和门票相提并论。身穿吊带衣、短裙的女子省了买一次性“遮羞布”的麻烦,肩上一披,腰间一围,衣服有了袖子,裙子有了长度,在上帝面前恭敬庄严的指标迅速找齐,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大教堂就敞开胸怀接纳了你。
别以为巴黎的围巾是女人的专利,男子也不让巾帼。本来西装革履的男士在巴黎街头就比比皆是,添了素色长围巾打了双折在颈间一插,迎面走来就晃得眼睛睁不开。更有桀骜不驯的嬉皮男士大红大紫的一大堆围巾缠在颈间,光着两条毛腿,脖子是寒冬腊月,双腿是盛夏酷暑,这围巾除了“个性”,与温暖和美丽就都不大沾边了。恨自己的眼睛不是照相机,留不住这些光怪陆离的镜头。
路边卖纪念品的商店挂着众多印着巴黎风景的围巾,比如艾菲尔铁塔。这巨型铁塔竖在巴黎,是人类一大壮举,绕在脖子里就难免沉重了点。回了渥太华裹了这围巾上街,整个一个“我去过巴黎”的广告,没趣,如果用来压了箱底,买它做甚?逛巴黎最大的Les Galleries Lafayette百货店,在名牌Burberry的素格围巾柜台前转了三圈,两百块一条,脖子围了这几条格子,可就高档了,咽了咽唾沫,没买。头也不回,对自己说,咱的脖子不围Burberry,也够高档。Bye-Bye了,巴黎,Bye-Bye了,围巾!
有人说欧洲的时尚,要过半年一载方可传至北美。回来的头一周,就在渥京丽都河畔,看见一位靓妞,缎带般斜挎了一条围巾在风中骑车,被风充满的围巾鼓胀地抖着,旗帜般斜飘在身上。呵呵,渥京的围巾啊,你比“巴黎的围巾”还“巴黎”呢!
“水比酒贵!”
在巴黎游览,老觉得渴。
北美随处可见的饮水fountain,巴黎没有。没招儿,只好不停地买水!早知道欧洲有“水比酒贵”的名声,真正见识,还是吃惊。三欧元一小瓶矿泉水,喝不喝?不喝你就干旱!干旱着逛博物馆、看名画,艺术品里水光潋滟的柔情、水深火热的激情就全都打折扣,柔情柔不起来,激情更激不起来,缺水!口干舌燥之际,为了干旱的身体,赶紧急着走马观花,赶紧急着找路找门,赶紧急着冲向水源是正经事儿。“三欧元”怎么了,“三欧元”也是大救星呢,尽管“三欧元”通常在两秒钟就见了底!
常常逼我的美容客人多喝水,养颜排毒,必须多多饮水。感觉口渴的时候,人体已经是缺水状态了,如果尿液颜色深重,更说明毒素内滞,体液循环处于报警状态,咕咚咕咚饮水更为当务之急。可是在巴黎那些日子,即便天天都会有口渴的感觉,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得不常常处于Dehydrate状态!我闭上眼睛想像身体里的毒素们在干旱中,正快乐地在全身左冲右撞,就觉得残忍不堪,暗暗安慰自己的身体说,好吧,等找到水源,看我怎么发发洪水,把你的这些毒性小兄弟们来个清乡大扫荡!
在巴黎的饭店吃饭,好一点的饭店,瓶装水的价钱和啤酒不分左右。差一点的餐馆,水是装在宽底窄口的玻璃凉杯里上桌来的,虽然免费,我却对这一大瓶清凉之水的出处大感怀疑。如果是过滤水,为什么见不到饮水机?如果是矿泉水,为什么不直接摆瓶子上来,倒在凉杯里,难听点儿说,岂不是“脱裤子放屁”了?结论只可能是水龙头里的水!喝着不免有点儿嘀嘀咕咕。老公安慰说,听说没有,在北美有研究表明,瓶装矿泉水都和Tap Water没区别,那个Evian牌子的矿泉水就有趣得很,你把那牌子倒过来念念,是什么?Naive!对了,谁信矿泉水谁天真!
更有趣的是巴黎的餐馆,无论西餐馆还是中国餐馆,水都是用葡萄酒杯来喝的。看来这里的人民本来就是把水当酒对待的。喝酒自然要小口小口地品,咕咚咕咚地灌进肚的就不是酒了(酒鬼例外)。我还是没能学会入乡随俗,葡萄酒杯就葡萄酒杯,照样不文不雅地大口咕咚,喝的原本就不是酒吗,何必矫揉造作?身体的干旱正时不我待呢。
喝了多日“三欧元”和“葡萄酒杯水”,临离开巴黎竟在旅店附近发现了一个小门小脸的便利店,1.5升的矿泉水只要三毛钱!几乎要欢呼了,原来巴黎的水并不比酒贵嘛!讹传!讹传!旅游景点的水比超市贵出10倍,大概走到全世界都是一样。看来欧洲“水比酒贵”之说,有其背景可寻,一来必然出自游客之嘴,二来夸奖欧洲“酒便宜”的成分一定多过强调“水贵”的成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