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上学放学途中意外死亡、住校食宿重重困难、家长接送陪读倍感艰辛和分合撤并钱物巨大浪费等事实面前,我们终于承认,一刀切式的“撤点并校”错了,尽管得出这一结论时间漫长代价惨重。我这里避重就轻,只想谈谈一些基本常识问题。
我1963年读书,1977年教书,亲历了农村学校的几分几合。
“文革”初,学校下放,差不多一个自然村就有一所小学;一个乡就有一所初级中学,且还在多数行政村设初中班或教学点;一个区(现已取消)就有一所高中。那是集体无意识时代,即使少数人有意识也不敢表达。尽管分布不当,搞一窝风、使强制手段,但在两点上较之现在,还是可取的,一是方便了农村孩子上学,二是实现了优质师资向农村转移。我的初中三年,就得益于几位从县级高中下放来的老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学校网点的合理收并。其格局大致是,一个行政村一所小学,一个乡一所中学,对条件太差、距离太近的校班进行了合并。这样的分布,持续了近两十年,很少听到老百姓的异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些乡镇又出现了盲目建校、分校的热潮。我所在的乡,当时人口不过二万五千,每年新增学童按表上推算也不超过三百,只要对已有的中学稍作调扩,完全能满足需要;加上居住较集中,离校最远的农家也不超过十里。可当时的某些县乡领导,头脑发热,大手一挥,高举“普九”大旗,硬在距老校七八里的地方,新建了一所二中。始建时,不光教师反对,老百姓也纷纷骂他们是“乱搞胡来”,有人甚至当面指斥他们是对人民犯罪。果不其然,那所占地四十来亩、耗资五百来万的二中,在勉强送走了四届学生后,就停办移交给了野草狐兔蛇虫。
盲目扩建的苦果还在喉管卡着,盲目撤并之潮又接踵而至。短短十年,好多地方都实现了中学进县,小学进镇的目标。笔者所在的地方,行动稍缓,但也高中进了县,初中进了镇(原四乡合并的),小学进了乡(原老乡址)了。给出的理由是整合资源和师资,其实的动力是政绩和“面子”,甚至不排除猫腻。但理由再大再多,也不能脱离基本的常识:学校是供孩子们学习的地方。让六七岁的儿童跋山涉水七八上十里去上学,能放心吗?让十来岁的儿童少年去镇县,衣食住行能自理吗?让家长们撂下田地不种、停工不打去照看陪读,能不急不恼吗?
当然,现在中央已经叫停,问题是如何警示以后。在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完善,倾听民声还不习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尙嫌麻烦的当下,请各级领导在决策、实施是注意一下最基本的常识,该不算过分的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