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兴化风光

时间:2024-12-07    来源:馨文居    作者:谢雪畴  阅读:

  五旅撤出淮南,在淮宝地区休整了不到十天,便接到命令:沿古运河南下,进入苏中地区作战。

  十五团进到苏中,便在兴化城外驻扎下来。这地方让黎青心里直打鼓,他在淮南早听说兴化地区民风很坏。有民谣说:“人到兴化心就花,到了兴化不想家。”意思是此地的大姑娘小媳妇,格外风骚,喜欢勾引男人。已婚、未婚的青年女性都以能有几个男人追求为荣,显示她们漂亮,能吸引男人。那些从外地来苏中打工的青年男子,一到兴化,见到那些年轻的女人,野性就发作了。被那些女人勾搭得不想回家,劳苦一年下来的工钱,都落在那些女人的腰包里,没有路费,也没有脸面回家了。家中有老婆的人,一提到家,心里就发虚。

  部队到兴化刚刚住下,黎青便接到上级政治机关的指示,要求对部队严加管理,防止发生伤风败俗的事。特别是对那些英俊潇洒的自由兵——通信员、警卫员、侦察员,一切容易单独行动的人,都要严加管理,尽量不要单个儿外出活动。这样的环境和风气,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黎青是团政治处主任,这些事情都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所以,那首民谣和上级的指示都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生怕发生此类事情。

  过了几天,黎青心里觉得奇怪,这地方并没有丝毫萌发此类事情的迹象。反而给黎青最大的印象是支前的热情很高,部队到过的每户人家,都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家什都摆得整整齐齐,村部门前总是摆着几副担架。村上的民兵早晚空闲时间,都在备战训练,有的出操,有的练习射击,有的扔手榴弹,还有的在练习抬担架。这些担架都是崭新的,用精心挑选出来的杉木杆和楠竹做成,然后用棕绳编织起来,铺上棉絮被单,再加上桐油漆成的防雨布。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副担架下方四角都安着小木腿,这样一来,抬担架的人累了,把担架放在地上时,伤兵的身体挨不着地面,跟淮南地区那些临时捆绑起来的担架大不一样,可见此地人民对解放军的特别关爱。

  离前线还远,虽然听不到枪炮声,部队的生活依然还保持着一种准备战斗的状态。每天晚饭后,部队都照样休息、运动、做游戏,村上的民兵也在抓紧军事训练。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黎青吃过晚饭,跟着机关人员来到村外稻场散步。他看见民兵正在练习抬担架,有的躺在担架上装扮伤员,有的抬着“伤员”急走,还学着当地抬花轿的步子,哼着抬花轿的小调。这种新游戏惹得黎青心里发热,淮南同这个地方比较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正在此时,民兵抬来一副担架,请黎青上去。黎青便欢喜地过了一把“伤员”瘾,战士与民兵抬着他,摇摇晃晃地在场上打圈。

  黎青在担架上翻了个身,试了试担架的结实度和舒适度,确实很好。那些临时捆绑起来的担架,是不能与之相比的,那种担架草绳很粗,伤员躺在上面,磨得生疼。黎青从担架上翻身而起,正想夸奖担架做得好,蓦然看见担架杆上写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流汗,保卫分得的土地。”类似的标语,每副担架上都有。

  这些字句用红墨水写在担架杆的内侧,每个抬担架的民兵不用抬头,这些歪歪扭扭的红字就能跳入他们的眼帘。

  黎青坐在担架上,望着这些鲜艳夺目的红字,一股热流传遍全身。他恍惚看见了一串串闪亮的火光,仿佛品尝到了一口口沁人心脾的甘泉。他从火光和甘泉中恍然发现这是一股涌动的心灵力量,一股绵绵不绝、能使每一滴鲜血都能燃烧起来的火种,这是把眼前的战争和当前的土地改革与每个人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的一股力量,这是从广袤无垠的土地中喷发出来的一种看不见、却实实在在的巨大无比的力量。它使每一颗心都活跃起来,使每一根血管都膨胀起来,使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面对眼前这种全新的精神风貌,黎青突然明白,在淮南和苏中,不同地方的党委对中共中央今年发出进行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存在着不同的态度。苏中地区的党委对中央五四指示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所以一篇印在白纸上的黑字,能点燃千百万群众的心灵,星星之火便可燎原。而淮南地区党委在接到中央五四指示后,整天研究研究,并无行动。国民党主力部队开进了淮南,炮就要响了,但淮南地区的土地改革还停留在领导人的口头上……

  黎青站在田野上,深情地望着远方,突然发现这片田野有种震撼心灵的力量。他想在这场烽火连天的斗争氛围中写诗吟诵。就在这时,警卫员跑过来告诉他,团长李世怀找他去开会,团部已经通知部队立即行动。

哲理故事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