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此锅太重,俺背不起

时间:2024-06-23    来源:馨文居    作者:康 卓  阅读:

  1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派军袭扰中原,兵锋逼近山西大同附近,此时的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没想到在交战中不敌瓦剌军队,全军被围困在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最后明朝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成了敌人的俘虏。

  关于“土木堡之变”的失利,包括《明实录》在内的很多史书及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其罪责主要归咎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太监王振。

  史书是如何给王振定罪的,总结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

  胡乱指挥致使明军陷入困境;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撤退时为了展示威风擅自改变行军路线;

  为了保护搜刮来的钱财,延误明英宗及明军入城时机,导致在土木堡被围。

  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王振真的可以算是大明朝的千古罪人了,他从头至尾一手导演了“土木堡之变”的悲剧。

  可是,难道一次如此事关重大的军事行动就是一个太监可以操控的吗?明英宗在危难时刻会纵容一个宦官如此胡作非为吗?重温那一段历史,就会发现以上关于王振的指控有很多不实之处。

  2

  御驾亲征是整个朝廷合议的结果,且决定权在于明英宗本人,绝非王振怂恿的结果。

  当时的情况是,瓦剌部时常南下对明朝边境进行侵扰,而这一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也先的带领下,瓦剌军兵分数路迅速向南推进,前锋已抵达山西大同。

  在明朝,大同作为扼守边关的战略要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丢失,会造成中原门户大开,后果不堪设想。

  明英宗即位以来功绩平平,也想效仿宋真宗,通过御驾亲征的方式树立自己英勇的形象和历史地位。

  在此情况下,明英宗御驾亲征也就水到渠成了。

  3

  几十万明军出征,指挥全军是非常专业的事情,王振不具备指挥全军的权力和能力。

  此次出兵征讨瓦剌,由于明英宗亲自坐镇,自然全国上下是高度重视,这从兵力总数和出征阵容就能窥探一二。

  明朝在短期内集结了20 万大军随皇帝出征,对外更是号称50万,随行的除了领兵大将还包括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大学士曹鼐等100 多名文武官员,可谓是阵容强大。

  如此倾全国之力的重大军事行动,连同明英宗和众位大臣、将领在内超过20万人,一个太监即使权势再大,也不会从始至终掌握决策权的,就算王振通过影响明英宗下达某些不合时宜的指令,难道随行的其他大臣、将领会坐视不管吗?他们会纵容一个太监在大战来临前为所欲为吗?更何况明英宗可不是一叶障目的昏君。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4

  所谓王振为了显威风,使明英宗到他的家乡从而改变行军路线,这简直更是无稽之谈。

  史书记载,在察觉危险并决定退兵时,王振为了能途经自己的家乡蔚州,让明英宗驾幸他的府第,从而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示自己的威风,不惜改变原来的行军路线。他先是取道紫荆关,在走了一段路程后,忽然想到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踩踏他家乡的田园,于是又改变主意往东绕行,造成了后来被瓦剌军追上而被围的结果。

  这种说法简直是漏洞百出。

  当时的季节是深秋,不可能有庄稼被踩踏的风险。

  王振能成为明英宗身边值得信任的太监,自然会体察揣摩皇帝的心思,博得皇帝的欢心。而在战事不利全军撤退的时机,还想着回老家炫耀自己,可想而知,这种想法要是被明英宗知道了他会是什么下场。以王振的权谋,他是万万不会在这个时间提出这种要求的,否则他也不会做到这个位置。

  5

  王振为了贪财延误入城时机,就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史书记载,明军在派出多支部队断后,来抵御瓦剌军追击的情况下,终于退到了离怀来城不远的土木堡。此地距离怀来城仅20余里,只要能快速进城并据城坚守,相信不会造成全军覆没的结局。但是,此时王振的一个决定却使得明军未能及时入城,原来王振的1000余辆辎重军车迟迟未能到达,由于害怕自己搜刮来的财物受损失,便不顾明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最终酿成了苦果。

  这段记述就显得更为荒诞和脱离实际了。

  既然是出兵打仗,王振携带那么多金银财宝干什么,难道战场比大后方还要安全?

  有的人会说,这些都是沿途搜刮来的,可是要知道,大部队行军的目的地是山西大同,沿途尽是大漠风沙,王振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搜刮到装满1000多辆车的金银财宝的?

  “土木堡之变”的罪责,不应该全部推到王振一个人身上,这个“锅”不应该由他一个人背。

土木堡之变

爱情故事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