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容易黯淡,魔咒会被打破,戏法终将被拆穿。浪漫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逝,因为熟悉能使人更现实、毫无保留地审视对方,晌午刺眼的阳光最终驱散了月亮留下的迷人光晕。”近些年,网络上流行一个词“玻璃心”,心理素质差,心灵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经不起批评和指责。
不要溺爱“玻璃心孩子”。作为“90后”特殊群体中的一员,生在农村,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理念根深蒂固,身边的同龄朋友多数是独生子,倘若不是,如果是长女,一定会有一个全家想方设法、历尽艰难保全下来的弟弟,拥有本身来得太不容易,他未出世以前就已经是全家的希望和寄托,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顶在头上怕飞了。不小心碰到桌角鼓了包,妈妈第一时间冲上去,抚慰孩子:“掂掂耳垂,不掉魂儿,摸摸鼻洼,不害怕。”接下来拿起棍棒敲桌子、砸板凳:“都怪你,放的不是地方,碰上了我的宝贝疙瘩,看我不打死你!?”脸上满是泪痕的孩子一定会破涕而笑,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孩子长大了遇到挫折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找理由和借口,不敢承认错误,用哭推卸责任。“都是谁谁谁的错!我又不是故意的!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么样?”有人说,如今的新手爸爸和妈妈主要是“90后”和“00后”,亲身经历了男女不平等的荼毒,理念应该更新才对,可是我们都忘了,当年的妈妈成了我们现在孩子的奶奶和姥姥。作为独生子女,我们出于孝道,又一次同居一个屋檐下。
不要纵容聪明的“懒孩子”。聪明的“懒孩子”秉承费力最小原则,能懒则懒,能不费力就不费力。寒门出身的父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冲出重围,吃过了太多读书的苦,进入社会又遍尝了生活的苦,白手起家,孤军奋战,始终把“知识改变命运”奉为人生法则。我们希望孩子直接走捷径,让他们活在象牙塔里,我们包办了他们的生活甚至学习。孩子要自己切水果,我们紧张他们割到手会流血;孩子要整理书包,我们担心会落下课本和文具;孩子洗衣服,我们操心孩子力气小,洗得不干净。我们最大的担忧是孩子自己做,自己还要返工,费力不讨好,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在孩子面前,我们忘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忘记了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忘记了实践出真知,俗要柴米油盐酱醋茶,雅要琴棋书画诗酒花。
不要刻意“制造困难”为难孩子。每一对父母,对孩子都是又爱又恨,评判的标准大多是,“孩子乖不乖,听不听话,爱不爱学习?”我们怕和孩子发生对抗和冲突,害怕他们的那句,“你可真烦,能不能不要管我了?”我们希望孩子开朗乐观、温暖善良,同时又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他们。我们督促孩子用功念书、遵守规矩,因为我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怕孩子出去之后丢了自己的脸面,怕别人说自己教出的孩子没有教养,我们期待孩子能为我们带来荣光,甚至将自己对未来无名的、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同事戏谑地说:“有一天朋友问我有没有关注过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学会了没有?可能我就是佛系妈妈,心比较大,我真的一次都没有问过孩子。我能做到的就是让儿子在上小学之前,每天能睡到自然醒。我的骄傲不是我有两个儿子,而是我有两个孩子!”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第一次为人父母,更需要学习。教育不该仅仅是文化、艺术和书籍,它还应该是辨识、决断和见地。我们一直认为是孩子脆弱,其实是我们脆弱,无法承受孩子走弯路、走错路给我们带来的后果。从现在起,打碎“玻璃心”,希望我们都能变得更勇敢,可以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