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唐朝诗坛上,有两位诗人最可惜,他们都可谓是“天才”,奈何命运捉弄,皆英年早逝。
第一位,就是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他的那句“天亦有情天亦老”,写尽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去世那一年,李贺27岁;
第二位,就是王勃,他的《滕王阁序》惊艳世人,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短短773个字,就引用了30 多个典故、40 多个成语,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更为永世经典,去世那一年,王勃27 岁。
有些巧合,让人瞠目结舌,他们都用自己27年的生命,在古典文化史上,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2
王勃之死更令世人惋惜,甚至后世有学者说,如果王勃没有过早地离世,那么大唐诗坛的第一把交椅,或许就不再是李白的了。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王勃只是这一篇文章出名,怎么能跟李白相比。
但必须得承认,王勃的诗,其实也写得极好,比如耳熟能详的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一改传统送别诗伤感的情调,清新高远,独树一帜,成了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3
王勃的《咏风》同样经典: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在初唐时期,诗人的创作风格还是受前朝影响的,多半还是“古体诗”,不像李白、王维、杜甫所在的盛唐,“近体诗”已经逐渐成熟。
李白写下《将进酒》的时候,王勃已经过世近70 年了,连皇帝都换了好几个。
王勃还有一首惊人之作,即《秋夜长》: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秋夜长》描写的是一个闺妇为她出征的丈夫赶制寒衣的事,把一个闺妇的愁思写得真切动人。
如果王勃这一生中,只有这一首《秋夜长》,他也会火。
当时战乱不断,唐高宗李治兴兵讨伐百济、高丽、西突厥等,引得百姓民不聊生。15岁的王勃便写下了《上刘右相书》:“伏见辽阳求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常卒……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
之后,王勃又作了这首《秋夜长》,此诗一出,在当时仍醉心于宫诗、艳诗的文坛,卷起滔天巨浪。
原来,诗还可以这么写。
4
王勃曾有过一段当官的经历,因撰写《乾元殿颂》得唐高宗赏识,做了官,并和沛王李贤成了好友。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时,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认为是在挑拨皇子关系,于是被逐出京师。
在外漂泊的途中,适逢重阳节,王勃写下了一首《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很简短,却写尽了游子的异乡漂泊之苦。
虽然这首诗不算华丽,但感情却很真挚,尤其“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用疑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凉:“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无法归家,可是北方的鸿雁为何还要飞往南方呢?”
这首诗也开创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5
王勃纵然不是大唐诗坛的成就最高的诗人,单就他去世前在诗词上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让后人叹为观止了。
且不说,他9岁时,读了颜师古注《汉书》后,居然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
奈何天妒英才,因官奴曹达之事,王勃锒铛入狱,后遇大赦才没有被处死,他也因为连累了自己的父亲,感到无比愧疚,所以决定前往交趾去尽人子之孝。
让人难过的是,王勃在见到父亲后,乘舟返回途中溺水身亡,大唐就这样少了一位天才。